國營事業正名運動再起 中油當年改名代價高達30億

中油於2007年改名爲「臺灣中油」。(圖/記者姜國輝攝)

記者林淑慧/臺北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引發華航國營事業正名運動再起,中油於2007年改名爲「臺灣中油」,依據內部統計爲改名花費近30億元;另外,爲了保有「中國石油名稱,還特別轉投資成立新公司,以延續逾1甲子累積的商譽以及品牌價值

中國石油公司與中國造船公司於2007年2月召開董事會通過改名案,即日起改爲「臺灣中油公司」;中船自當年三月起改名爲「臺灣國際造船公司」。

中油當年以最節省方式完成改名後續作業,例如招牌只要部分修正員工識別證用貼紙把「中國」貼起來。中油的英文名字,從CPC變成「CPC Corporation, Taiwan」,簡稱仍是「中油」。

不過,中油仍繼續保留「中國石油」名稱、商標以及「CPC」英文名稱有關主管表示,中油成立逾一甲子,在過去幾十年辛勤耕耘下,其品牌形象已深植消費者心中,商標價值初估至少300億元以上,爲維護國家資產,該名稱應予保留,絕不可放棄。

爲了阻擋「中國石油」被他人註冊成功,中油決定另外成立一家自己百分之百轉投資的新公司,公司名稱就叫「中國石油」,排除他人再以「中國石油」申請公司登記,以永久保有「中國石油」的榮耀名稱與品牌價值。

中油加油站的標示,最明顯的就是「火炬」標示,火炬圖案能源的象徵,「資」代表中油創始時隸屬「資源委員會」,三道圓圈下書「資」字,表示各項資源整合之意。另外,加油站體會紅白藍的三種上中下線條顏色,分別代表熱誠的服務、無瑕的品質與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