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發現PM2.5濃度下降 國人「4疾病」死亡率都降低
國衛院研究員陳裕政指出,PM2.5濃度從31.7降到21.47 微克/立方公尺,國人可歸因於PM2.5的慢性疾病死亡比率也連帶下降。記者鄒尚謙/攝影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空氣污染便是其中元兇之一,而空污不僅影響環境,連帶更影響到國人健康。根據國衛院研究,細懸浮微粒(PM2.5)所造成的慢性疾病死亡率上升,包括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缺血性心臟病、中風。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裕政表示,國衛院追蹤10年研究發現, PM2.5降至年平均12.5微克/立方公尺可達到國人健康、經濟的最大化。
國衛院與環境部共同研究空氣污染物對於國人健康的影響。陳裕政指出,自2007年至2017年,追蹤臺灣本土空氣品質,以及國人健康狀況發現,PM2.5濃度從31.7降到21.47 微克/立方公尺,連帶影響國人死因中,可歸因於PM2.5的慢性疾病死亡比率下降,肺癌下降4.26%、COPD下降6.91%、缺血性心臟病下降6.56%,中風下降最多,達到7.31%。
不僅如此,國衛院研究也發現,長期暴露在PM2.5當中會降低腎臟過濾功能,在糖尿病患者身上追蹤發現,但其他空污物卻不會;同時,糖尿病患者受到PM2.5影響,導致視網膜病變、蛋白尿增加的風險上升。
而空污對肺癌的影響早有研究證實,但國衛院研究發現,空污會影響「肝癌」患者存活率,在調整粒狀污染物、交通污染物等因子後,肝癌患者預後、死亡都受到負面影響。而美國研究也發現,肝癌患者暴露於較高濃度的PM2.5,會增加死亡風險。
陳裕政說,國衛院透過環境部空氣品質監測資料、衛福部的健保資料庫、美兆健康資料庫、內政部死亡統計資料等本土數據,交叉統計後,才分析多種空污物暴露與死亡及疾病增加風險,
「PM2.5降至年平均12.5微克/立方公尺是黃金交叉」,陳裕政指出,空污下降,國人的健康成本也下降,但在經濟資源有限的狀況下,12.5微克/立方公尺是減量成本、健康成本都會達到最大效益的數值。
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張根穆表示,環境部於今年4月29日預告修正「空氣品質標準」草案,將PM2.5年平均值從現行的15微克/立方公尺,目標2027年達13微克/立方公尺、2030年達12微克/立方公尺。美國耗時15年才從15微克/立方公尺加嚴到12微克/立方公尺,臺灣僅用時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