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稱自己為「桶箍」 桶箍是什麼?用途、意義一次看

鴻海創辦人郭臺銘(圖中)昨天主導辦了一場在野整合會談,並稱自己是「桶箍」,然而也無法阻止藍白走向分裂。記者杜建重/攝影

君悅會談結束後,藍白正式決裂,各自參選,鴻海集團創辦人郭臺銘也在稍早發佈退選聲明。不過,這場藍白郭三方的會談仍帶給民衆滿滿的話題,其中,郭臺銘表示自己是以「桶箍」身分協助在野整合,讓許多民衆疑惑「桶箍是什麼意思?」

昨(23)日君悅會談中,郭臺銘稱以「桶箍」身分出席,但對於會談的走向不如預期,直言「這個劇本超過我的預期了」、「桶箍和見證人好像不一樣」。隨着藍白走向分裂,郭臺銘今日下午也宣佈退選。不過,就有網友在臉書社團「匿名公社」發文詢問何謂「桶箍」?並表示自己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詞。

事實上,早在十月初,韓國瑜就在臉書發文寫道:「桶箍不是一個人,人人都是桶箍,把改變的力量團結起來」,可見此詞已廣泛用於政治圈。根據《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桶箍爲鐵線圈或竹篾環,用來把木桶的木片箍住。由此可知,若沒有桶箍,木板就無法合在一起變成「桶」,因此桶箍被視爲結合的助力,或用來指稱團結大家的人。若應用在政治圈,「桶箍者」會把各式立場的選民「箍住」,讓大家團結在一起,促進團結整合。

桶箍示意圖。圖/Ingimage

雖然桶箍在當今較多用於政治圈,但在過去,桶箍可以說代表了人們的「生活智慧」。根據《文化部臺灣百科全書》,早期的臺灣社會,處處都有桶箍的蹤跡,煮飯、洗澡、洗臉、上廁所、生小孩都需要用到,種類及用途都相當多元。此外,由於木頭會吸收、釋放氣味,因此桶箍的製作過程相當精密,也避免混用導致氣味彼此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