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基金:從老牌公募到“迷你基”試練場

鋒靂  時浩

國泰基金曾經出過許多牛人,比如從容投資的創始人呂俊、網文大神煙雨江南邱曉華,更有許多人離開國泰基金後,成爲其它公募基金的中高層、或私募基金的創始人。

但在成立25年之後,作爲公募基金最老的招牌之一,國泰基金在權益投資方面的發展陷入了停滯。另一方面,固收、量化板塊乘勢突起,幫助國泰基金的規模突破5000億大關。

如今,國泰基金實際處於青黃不接的狀態,既缺明星基金、又缺明星基金經理;“迷你基”成堆,卻遲遲跑不出新的黑馬。

僅靠固收,真能支撐和成爲一家“老十家”公募基金的核心底蘊麼?

規模增長曲線

國泰基金成立於1998年3月5日,是國內第一家發起設立的公募基金公司,股權結構上,國泰基金當前主要股東爲中國建投、意大利忠利集團、中國電力財務有限公司,三家機構持股比例分別爲60%、30%、10%。

國泰基金股東背景實力雄厚。大股東中國建投是國務院旗下以金融爲主體、涵蓋投資與資產經營的綜合性控股集團,截至2021年末集團資產總額超過1841億元;第二大股東忠利集團作爲全世界著名險企,在60餘個國家擁有超過430家子公司,於《財富》雜誌2022年公佈的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列第72位;中國電力財務有限公司則是國家電網控股的非銀金融機構,註冊資本280億元。

資管規模上,國內公募基金髮展可分爲2007、2015、2020三大發展節點,其中前兩大節點主要由暴漲的牛市行情驅動,2020年則是政策改革帶來的行業發展紅利。其中,2007上證指數大漲96.66%,全年最高觸及6124.04點,深證指數大漲166.29%,全年最高觸及19600.03點,單邊暴漲的史詩級大牛市爲國內尚處於發展初期的基金公司們提供了良好的擴張契機,與之相似的是,2015年的第二輪牛市同樣加速了基金公司們管理資金擴張的規模。2019年之後,伴隨政策催化,國內金融市場進入改革時期,國內資管行業全面爆發,從而帶動了公募基金髮展的第三次步伐。

2007年是國內公募基金增長的第一個節點,在這之前的基金公司,更多時間都處在發展的儲備期或探索階段。身爲大型國企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國泰基金的起步具有明顯優勢。成立初年,國泰基金髮行了行業首支封閉式基金——基金金泰;2002年,國泰發行首支開放式基金——國泰金鷹增長,至2023年一季度末,該產品總增長約爲17.7倍;2004年,《基金法》實施,國泰基金成爲成爲業內4家擁有全國社保基金投資管理人資格的企業之一,當年,基金金盛、基金金泰和國泰金鷹增長同時獲得金牛獎。

2007年末,國泰基金管理資產規模超過600億元,老牌公募中與富國基金規模相當,但較南方、博時的2000億元體量有不小差距。

2008-2013年的國泰基金髮展步伐放緩,該歷程與大多數國內基金公司相差不多。鑑於股市在2007年後經歷暴跌,國內權益市場投資規模2008年快速縮水,同年國泰基金資管規模腰斬,年末體量跌至324億元,儘管這期間國泰基金獲得了QDII資格,並於2010年發行了業內首隻指數型QDII基金——國泰納斯達克100,且在2012年連續申報首批債券基金ETF、首隻跨國ETF和首批黃金ETF,但其資管規模始終未能達到2007年峰值水準,總體發展乏善可陳。

2014年起,國泰基金按資產類別將公司劃分爲權益投資事業部、絕對收益事業部、量化投資事業部,同時將研究部門打散,行業研究員全部併入權益投資事業部,而權益投資事業部內部又按投資風格分爲幾個小組,每組由一名資深基金經理牽頭,帶領幾名助理和行業研究員。彼時三部門負責人分別爲黃焱、喬巍、沙駸。

然而,國泰方面改制初始的三位負責人於2015-2018年間先後離職。

時間轉到2017年末,在經歷了接近20年的發展後,當年末國泰基金公募資管規模終於突破千億級別,不過綜合而言其發展增速並不算快,橫向對比業內老十家,彼時博時基金在管規模超過4000億、嘉實基金3600億、曾經規模接近的富國基金也來到了1800億,後起之秀中歐基金期末900億資管規模也較國泰相差不遠。

2018年起,國泰基金一改此前側重權益市場風格,上一年剛剛上任的董事長陳勇勝將發展重點轉向固收市場,同年國泰發行15款基金產品,9款爲各類型債基,鑑於當年股票市場表現不佳,債基購買金額大幅增長,疊加國泰基金新發產品數量較多,截至年末國泰基金全年債基資管規模由此前的78億快速增長至435億水平,同比增長超過超過4.5倍。

2019年後,隨着資管改革落地和市場紅利,國泰基金以每年增長約1000億資管體量的速度快速發展,至2021年末突破5000億規模。過去一年中,全球資本市場遇冷,國泰基金的快速增長趨勢同步放緩,全年資管規模增長只有200億元,同比增幅不足4個百分點。

基金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是管理費收取,通常而言產品業績的表現將直接影響企業的資管規模增速,這一特徵對於國泰基金也不例外。體現在旗下基金利潤結構方面,除去2018年極端行情中,國泰基金主要依靠債基和貨幣型基金擴張規模外,其資管規模增長趨勢與旗下產品回報增長水平基本維持對應趨勢。與同樣注重債券投資的博時基金相比,後者在規模接近國泰兩倍的前提下,2022年旗下全部基金虧損只有212億元,而國泰方面456億元產品負回報是其兩倍有餘,不過在其他年份的產品盈利表現上,二者的總金額數相差並不多。

產品設計趨勢

產品數量上,國泰基金當前擁有基金數量373只,除去處於募資期基金,相關產品規模已達5615.38億元,其中:

開放型基金315只,合計規模2031.36億元,債券型基金是國泰基金規模體量最大的產品,合計規模972.39億元,數量77只;

混合型基金是國泰基金髮行數量最大的產品,當前數量合計112只,529.53億規模位列開放基金規模第二;

貨幣/理財基金合計規模2626.76億元,基金數量佔8席;

各式場內基金產品發行數量48只,合計規模接近957.26億。

國泰基金的產品結構較爲平衡。單從分佈上看,國泰基金的開放式產品規模略小於貨幣基金數量,相關份額結構與博時、富國基本相似,不過,國泰、博時兩家基金公司更注重債基類產品經營,其規模要超過權益投資比重,而南方基金則偏好各類產品實現五五分成的比例切割。

資產配置結構方面,2010年以後,伴隨基金行業管理規範化和在管資產規模不斷擴張,出於平衡倉位需求和風控合規管理等需求,債券投資已在公募基金配置已佔據越來越大的比重,多數基金公司已形成股、債1:1的均衡配置模式,國泰方面也不例外。

產品發行數量上,2019年之前國泰基金髮行產品數量較少,而在2020年後,其開始大規模發行以被動指數型爲代表的基金產品,根據數據統計,2020、2021、2022三年,國泰基金分別發行43只、112只、107只產品(A/C類分別計算),相對於其在管規模,國泰基金的基金數量有些過多,表現在產品規模上,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這些產品當中超過10億體量的只有32只,絕大部分爲一億元以下的迷你基,且在2023年的新發17只基金中,合計募集規模不足20億元。

綜合比對產品數量和資產配置趨勢,可以發現,2017年以後債券業務在國泰基金佔比中份額逐漸加重,2018-2021年,國泰基金連續3年債券類投資比例超過3成,2022年進一步增長至43.69%。鑑於整體框架較爲追求平衡穩定,國泰基金方面與博時、南方等老牌公募較爲類似,從不滿倉操作,且留有較高比例的現金比重,誠然該模式會避免基金公司因淨值波動面臨大規模贖回的流動性風險,同時較低倉位也有助於單隻產品規避市場波動影響,但若站在產品虧損角度,過往市場表現不好的2018、2022年,國泰基金的虧損並不算少,這也從側面體現了該公司基金經理投資能力存在缺陷的現狀。

年度收益進一步體現了國泰基金相比於頭部公募於權益市場缺乏競爭力的現狀。2022年國泰基金共有41只產品實現正收益,但從類型上看,其排名收益前四的產品均爲跟隨國際形勢變化的大宗商品和黃金保值基金,剩餘產品類別則爲各類中長期債券(以地方債和國債爲主)及貨幣類基金。

與收益作對比的是,2022年國泰基金存在10款產品虧損超過30%,當中國泰中國企業境外高收益債以40.13%虧損位列同類排名倒數第一,即使將時間線拉長來看,2020、2021年該基金也未能實現盈利。國泰中國企業境外高收益債虧損的根源在於重倉了大量國內地產公司發行的海外債券。2020年起,以恆大爲代表的地產公司先後爆雷,地產公司違約量快速增長,然而國泰中國企業境外高收益債並未進行調倉整改,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末,該基金前四大重倉債依然爲地產公司,分別爲新城發展、仁恆置地、碧桂園、路勁集團,而在2021年末,其重倉標的則要更差,根據其披露,前五大重倉債券分別爲時代中國、旭輝控股、碧桂園兩隻債券、路勁集團。

除了國泰中國企業境外高收益債和被動跟隨的指數產品,杜沛管理的國泰景氣行業靈活配置混合是國泰基金2022虧損比例最大的主動權益產品,2022年淨回撤超過36個百分點。翻看過往三年整體表現,這款產品似乎更像是因爲極端行情下的非理性下跌,但事實似乎並非如此。

國泰景氣行業靈活配置混合成立於2017年,最初管理該產品的基金經理是楊飛,2020年,杜沛加入泰景氣行業靈活配置混合運作,楊飛負責以老帶新,隔年7月,楊飛跳槽至鵬華基金,這款產品則交由杜沛單獨管理。

相比於前任管理者,杜沛只能說是一位勤勉的新人基金經理,2021年二季度至今的四個報告期內,該產品換手率分別爲390.10%、410.73%、427.83%、715.36%,相比前任兩倍以下的換手率成倍提升,雖然該產品5億元以下的規模支持基金經理頻繁操作,但調倉並不代表實現收益,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杜沛單獨管理期間累計虧損29.62%,產品規模也縮水了4成(當前規模3.51億元)。

若以百億規模爲限,國泰基金共有11款產品上榜,乍看之下並不算少,但按類型劃分,這些產品基本全部爲貨幣基金或被動跟隨的指數產品,無一款主動權益產品上榜。鑑於權益投資產品規模過大會影響基金經理操作,國泰基金沒有大規模該類型產品可能是有意爲之,若繼續將在管規模放寬至50億,國泰基金也只有國泰智能汽車股票A一隻主動投資證券市場的產品上榜,2019-2021年間,國泰智能汽車股票A以53.26%、112.38%、35.47%的年度漲幅分列同類產品127/410、15/554、48/748,考慮到過往業績,2022年其29.10%回撤、同類倒數三分之一的排名並非不能接受。

國泰金鷹增長曾是國泰基金的代表性產品,2002年發行初始規模便有25億元,期間體量峰值一度突破50億,然而,截至2022年末該基金在淨值累計增長17倍前提下,規模只有20.52億元,比發行初始還要低。

翻遍國泰金鷹增長的變化歷程,只能用可惜兩字來形容。這款產品一共經歷過9次基金經理變更,投資風格也歷經多輪變化。成立初始兩年,由於產品業績不佳,國泰金鷹增長體量相比初始規模遭遇腰斬,2004年起,馮天戈橫空出世,作爲國泰方面的第一批明星基金經理,馮天戈兩年任期時間交出了一份接近40%的年化回報、180.43%總回報的成績單。之後的10年時間裡,經過張瑋、周偉峰等接任者操作,國泰金鷹增長規模於2017年三季度突破50億,2020年,周偉峰奔私,徐治彪成爲國泰金鷹增長管理人。

對比前幾任基金經理,徐治彪缺乏拿得出手的過往業績,個人風格也並不算非常明顯,2020年7月接手至今,近三年時間國泰金鷹增長累計收益不足3%,如今規模只剩下20億左右。

投研風格特色

國泰基金整體的投研風格較爲包容,不會從公司層面要求基金經理按照某種風格投資,且對短期偏事件性驅動的投資機會並不很苛求。對於只存在短期投資機會的股票,國泰基金不強求研究員既抓長期基本面,同時關注事件帶來的驅動機會。

投資理念上,國泰基金更看重長期穩健的價值投資,這一觀念在總經理和多位基金經理訪談中均有提及。表現在產品設計端,國泰方面認爲募基金是永續的產品,要能夠爲投資者創造一個長期、穩定的回報,這也是其產品開發的策略基礎。此外,國泰基金在產品開發前會進行市場調研,根據投資者需求開發相對應的產品類型,在此基礎上,投研團隊、市場團隊、風險管理團隊、運行跟技術保障團隊會同步參與產品開發,考量產品需求轉化爲投資者的可獲得性

對於產品規模和收益之間的關係,國泰基金方面也有自身的認知。國泰基金總經理周向勇表示,規模和收益並不是天然敵對,但當管理規模超過了投研團隊或個人能力邊界,其收益往往難以保障,此外,隨着規模達到一定界限,投資端也會存在壓力,如投資品種的選擇、投資風格的固化,或者投資能力需要穩定和提高,因而最重要的是基金經理管理規模一定要與投資能力和行業的市值容量相匹配,這樣才能獲得跟規模相匹配的收益。這一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國泰沒有百億規模大型基金的原因。

文化氛圍和整體投資理念方面,國泰基金較爲包容多元的投研風格和中歐、南方等公募基金大致相近,不過中歐雖然不限制研究員具體的投資風格但看中團隊整體的協作效率,意在市場尚未重視前挖掘出好的公司和股票,並且重倉持有以獲得超過市場平均的收益水平;南方則給予團隊很大權限,不作人員編制限制並且預留部分股權讓新人基金經理有機會參與到員工持股計劃中。

此外,相比與當前市場流推崇的投研一體化策略,國泰基金方面似乎並未採取該方法。投研一體化最大優勢在於解決效率問題,對應到用戶體驗方面,不管是資產、信息、數據都實現了匯聚呈現,也讓投研人員的業務操作變的流暢,目前博時、南方、中歐、廣發、匯添富等大型公募均進行了投研一體化改革,而國泰方面沒有對外披露相關事項。

基金經理業績表現

基金經理人數上,國泰基金當前擁有52名基金經理,業內排名15,平均任職年限2年又75天,和行業平均1年272天任職年限基本相當。業績表現上,分投資類型來看,截至2023年一季度,按在管類型劃分公司共有6人最近一年綜合回報超過10%,其中苗夢羽的指數型投資基金最近一年回報最佳,累計收益28.50%,同類排名行業第二。

李海管理的股票類基金近一年以接近20%的總增長位列公司第二,行業排名第16,其管理的靈活配置類同樣上榜,以11.11%收益位列第四名,今年以來,這兩類基金依然維持了行業前10%水平的增長速度。

以2023年一季度節點爲限,將時間節點拉長至3年,國泰無一款產品回報翻倍,以超過50%回報爲基準,國泰方面表現最好的王陽管理的股票型基金近三年以95.41%回報同類排名第19,李海操盤的兩類權益基金同樣上榜。

王陽與李海在從業初始均師從國泰曾經的王牌基金經理周偉鋒,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間,李海曾與周偉鋒共同管理公司的國泰智能汽車股票A,王陽則在2018年末跟隨周偉鋒管理國泰智能裝備股票A,2019年後李海開始獨自運營產品,王陽再度加入國泰智能汽車股票A運營與周偉鋒共同操盤,隔年周偉鋒宣告離任,王陽則接手了國泰智能汽車股票A與國泰智能裝備股票A,當前兩款基金規模分別爲58.99億元、19.51億元,位列國泰股票類產品規模第一、第三。

即使將條件進一步放寬至自成立起實現翻倍,剔除海外投資的QDII和被動跟隨的指數產品,國泰方面滿足該條件的基金數也並不算多,32只基金中產品半數爲成立其超過10年的老基金,且產品經過多輪基金經理更替,投資風格也發生過巨大轉變,表現在規模端,這些業績表現上佳的產品中絕大部分規模都定格在20億元以下,橫向比較同期成立的明星產品和規模,只能算得上差強人意。

網文大神煙雨江南邱曉華曾在國泰基金工作了10年,自2011年升任基金經理至2017年離任,6年間邱曉華先後管理過近20款基金。然而,相比於其離開金融行業後取得的成就,邱曉華的基金產品業績並不算太好。

管理年限方面,邱曉華任職期最長的產品國泰金鹿混合(2011.06-2016.06)累計收益僅有35%,且產品呈現快速縮水趨勢,5年間規模自20億元縮水至5億元以下。國泰安康定期支付混合C是邱曉華唯一一支表現優秀的產品,作爲一款偏債型產品,一年多時間裡收益回報接近翻倍。

邱曉華曾於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短暫管理過4款分級類指數基金,但在業績表現上只能說非常一般,其中國泰國證醫藥衛生行業分級B任期虧損幅度接近45%,另一款國泰國證食品飲料行業分級B跌幅也有22%。

2016年6月,邱曉華不再負責這些基金,相關產品交給了依靠公衆號“ETF和分級圈”在市場上擁有了大量粉絲的樑杏。

樑杏管理的產品中,憑藉分級B類基金帶來的槓桿特性,國泰國證食品飲料行業分級B自2016年6月至2020年末產品終止,創造了1066.65%的驚人漲幅。管理產品類型上,樑杏主要負責指數類ETF產品投資,當前管理產品數量26只,規模合計超過260億元,不過,在樑杏2021年後發行的16款指數產品中,截至目前只有3款實現正收益,其他產品均爲虧損狀態。

王陽是國泰基金目前管理資產規模較大、業績較好的權益基金經理,投資風格上,王陽專注中觀產業研究,在2018年加入國泰基金前,曾於平安資產擔任信用債研究員,煤炭、電力、新能源行業研究員、助理投資經理、投資經理等職。

在具體選股方面,王陽習慣自上而下進行產業鏈分析,先考慮時代背景,並結合企業成長和產業環境、產業趨勢尋找細分行業龍頭。投資中王陽將標的分爲兩大類,一類是純景氣投資,對這類標的,王陽會密切跟蹤行業數據的變化,一旦景氣度發生變化,就要及時作出應變。另一類是大行業中的龍頭公司。這類公司的成長性比較確定,能夠在較長的週期內保持穩定的估值,適合更長週期的投資,但重倉的背後則需要對產業上下游、公司競爭格局和基本面進行充分的調研。

王陽當前管理規模期較長的產品均接手自周偉鋒,從其單獨管理基金的業績表現來看:

國泰智能汽車股票A 2020年8月21日至今累計回報45.19%,收益弱於同周偉鋒共同管理期(2019.08.15-2020.08.20)的92.79%;

國泰智能裝備股票A 2019.08.15至今累計收益131.86%,優於二人共同管理期(2018.11.13-2019.08.14)的12.46%;

國泰價值精選靈活配置混合A 2020年8月21日至今累計虧損4.62%,弱於二人共同管理期(2019.08.15-2020.08.20)的78.32%。

考慮到國泰價值精選規模較小(2020年短暫超過10億元規模,當前不足3億)和2018年期間的科技股極端市場,很難說王陽做的比前任更好。迴歸到具體產品,王陽管理的三款基金有一個普遍特徵,年化波動率較高。該風格的基金經理在獲取超額收益同時,其回撤控制往往較大,國泰智能汽車股票A、國泰智能裝備股票A在其任期內最大回撤均超過40%,行業排名倒數30%以內,國泰價值精選靈活配置混合A最大回撤有30個百分點。

王陽擅長的投資領域雖然並不侷限於新能源,但2020和2021的新能源行情卻是讓其打開市場認知的基礎。以其管理期最長的國泰智能裝備股票A爲代表,2019年該基金重倉的宏發股份、隆基綠能年內分別上漲2.37%和52.70%,其中隆基綠能在其獨立管理的第三季度加倉比例接近3%,宏發股份年內加倉超過4%,這些操作帶有王陽明顯的個人烙印,然而,隨着新能源產業投資熱情逐步消退,2022年國泰智能裝備股票A同步回撤27.24%,同類排名中下游。

另外,根據國泰智能裝備股票A當前重倉明細,其重倉股中持有的寧德時代、華友鈷業、億緯鋰能等市場熱門股比例依然較高,且前十大重倉股較爲集中,王陽在投資中具有一定的個人風格,但綜合考慮其2倍左右的換手率和波動較大的特徵,相比業內知名的高端製造和新能源基金經理,特徵不算非常突出。

徐治彪是國泰基金另一位管理規模較大的權益基金經理,截至20223年一季度末,徐治彪在管基金規模107.26億元,任期內最佳產品回報113.90%。

徐治彪負責的金鷹增長是國泰2002年發行的第一款開放式基金,其管理較久的另一款產品——國泰價值經典混合,同樣接手自周偉鋒。

徐治彪是同濟大學醫學專業出身,投資風格上徐治彪以醫藥行業爲主,更看重企業成長,投資偏長週期、逆勢,同時也會考慮估值。其對於自身的總結是,在市場不好的時候,敢加倉敢逆勢去買,所以當市場迴歸正常的時候,尤其是優質的成長股,大概率會實現戴維斯雙擊。具體投資中,徐治彪認爲如果一家公司在所屬賽道較爲優秀,同時證明了過往發展的可靠性且未來依然會堅持,則會在恐慌時重倉買入。

產業出身的基金經理在投資中往往很相信自己的眼光,持股比例集中,這一特徵在葛蘭、蔡嵩鬆等明星基金經理身上均有表現,但徐治彪在實際操作中卻與上述基金經理們有所不同。以其管理週期最長的國泰大健康股票A爲代表,2017年10月末至今的5年多時間裡,該產品收益回報翻倍,具體到各年份上,2018-2022年間,其年度收益分別爲23.45%、81.60%、55.97%、20.51%、14.92%,虧損控制位於行業前列且超額收益能力明顯,在綜合表現最好的2019年,該產品超過同類平均收益35個百分點,同類排名第6。

具體選股上,徐治彪的大健康投資領域並不完全侷限於醫藥,縱觀過往持倉,其重倉股在配置傳統醫藥公司時,還搭配有部分科技、消費、智能製造公司,此外在股票篩選端徐治彪也並不傾向於投資市場熱門標的,而是跟據行情進行動態調整,表現在換手率數據端,2018-2020年期間其半年度換手率大多數時間維持在3倍左右,在2022年國泰大健康股票A規模增長至30億體量後,相關調倉頻率有所下降,但依然維持在1倍以上的行業平均水平。

表現在季度回報方面,規模適中、調倉靈活帶來的最大優勢在於基金經理可以更具行情進行股票標的頻繁替換,2021年第3季度後,隨着醫藥行情逐步到達高點,徐治彪2022年起在起持股中大幅減少相關股票,進而增加消費、電商等企業估值比重,同時還買入了部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公司,因而在市場回撤較大的季度中,其綜合表現依然位於行業前列。

從投資範圍上來看,相比於傳統任職的大健康行業,在國泰大健康股票A募資說明書中,曾提及該基金投資標的較爲寬泛,且主題的外延可能將不斷擴大,將根據實際情況對界定方法進行調整,因而儘管在過去一年持倉中其實際股票與傳統認知的大健康偏離較大,但並不能證明該產品存在風格漂移,不過,風格漂移的現象發生存在於國泰的部分基金中。

彭凌志管理的國泰互聯網+股票就曾多年涉嫌風格漂移,這款2015年8月成立的產品,設立初始的目的存在追捧彼時互聯網風潮的可能,但隨着市場遇冷,2016年起該基金就未曾重倉投入過互聯網標的,2016年起,國泰互聯網+股票前十大重倉股就長期被白酒、銀行、醫藥、新能源等無關主題的上市公司包場,貴州茅臺、寧德時代、天齊鋰業等熱門公司更是該產品長期座上客,2022年第三季度起,政府對於風格漂移現象進行了大規模打擊整改,國泰互聯網+股票在年末終於將重倉股調整至最初的互聯網+概念範圍。

總結

國泰基金成立於1998年3月5日,公司股東背景實力雄厚,中國建投、意大利忠利集團、中國電力財務有限公司分別持股60%、30%、10%。

作爲國內第一家發起設立的公募基金,國泰基金髮展並不算快,2017年末公司公募資管規模終於剛剛千億,橫向對比業內老十家,彼時博時基金在管規模超過4000億、嘉實基金3600億、曾經規模接近的富國基金也來到了1800億,後起之秀中歐基金期末900億資管規模也較國泰相差不遠。

2018年起,國泰基金將發展重點轉向固收市場,此後,隨着資管改革落地和市場紅利等因素,2021年末資管規模終於突破5000億級別。

產品設計趨勢上,國泰基金產品結構較爲平衡,相關份額結構與博時、富國基本相似,不過,國泰、博時兩家基金公司更注重債基類產品經營,其規模要超過權益投資比重,而南方基金則偏好各類產品實現五五分成的比例切割。

基金髮行數量方面,2019年之前國泰基金髮行產品數量較少,而在2020年後,其開始大規模發行以被動指數型爲代表的基金產品,根據數據統計,2020、2021、2022三年,國泰基金分別發行43只、112只、107只產品(A/C類分別計算),相對於其在管規模,國泰基金的基金數量有些過多,表現在產品規模上,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這些產品當中超過10億體量的只有32只,絕大部分爲一億元以下的迷你基,且在2023年的新發17只基金中,合計募集規模不足20億元。

鑑於整體框架較爲追求平衡穩定,國泰基金從不滿倉操作,且留有較高比例的現金比重,但站在產品虧損角度,過往市場表現不好的2018、2022年,國泰基金的虧損並不算少,這也從側面體現了該公司基金經理投資能力存在缺陷的現狀。

年度收益進一步體現了國泰基金相比於頭部公募於權益市場缺乏競爭力的事實。2022年國泰基金共有41只產品實現正收益,但從類型上看,其排名收益前四的產品均爲跟隨國際形勢變化的大宗商品和黃金保值基金,剩餘產品類別則爲各類中長期債券(以地方債和國債爲主)及貨幣類基金。

與收益作對比的是,2022年國泰基金存在10款產品虧損超過30%,其中虧損最多的國泰中國企業境外高收益債因重倉地產公司美元債連續三年未能盈利,杜沛管理的國泰景氣行業靈活配置也在老將楊飛跳槽後收益不佳。

國泰基金整體投資風格特色並不明顯,大致而言其模式與中歐類似,但文化較爲包容,不過國泰方面在改革同時並未推行當前公募主流的投研一體化策略,且在事業部改制方面也未進行員工持股方案,多種因素下導致其核心人員離職頻繁,人員流動和培養機制也並不明確。

國泰基金未來發展並不明朗,首先是經營策略,轉型期過晚導致國泰基金在市場競爭中開始喪失品牌認知度,此外,國泰曾經擁有多位市場知名的基金經理,如高楠、周偉鋒、楊飛等,但國泰方面都未能成功留住,公司改制初始的三位負責人也在2015-2018年間先後離職。

對於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跳槽是常態,明星基金離任往往也有水平、風格相近的繼任者接手,如興證全球,明星基金經理出走之後,相關產品走勢並未產生過多波動,邱國鷺的離開也未對南方基金產生過多影響。

從全市場綜合來看,公募基金氾濫的標籤化特質,反而成爲了國泰基金最缺乏的東西,想要在市場競爭逐漸加劇中突圍,國泰基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