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對大陸常有兩種聲音 李喜明:都在鼓勵和慫恿對方動手

李喜明即將於九月初發表新書,《臺灣的勝算〉。李喜明提供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本報資料照)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即將於9月出版《臺灣的勝算》新書,他在自序中指出,仔細觀察,會發現以下兩種聲音經常充斥各類型的社羣媒體。第一種聲音是所謂的「和平主義」者,另一種是「愛臺主義」,但這兩種對臺灣的安全來說,都是可怕的潛在威脅。

李喜明表示,「和平主義」者認爲政治可以分歧,但兩岸人民不應當有敵意,任何理由都不值得作爲戰爭發生的原因,而且兩岸軍事實力懸殊,臺灣投入再多資源都不足以對抗中國,對國防的投資就是對和平的危害,主張臺灣應該積極與中國對話協商,和平處理兩岸關係、避免戰爭。

另一種聲音則是所謂的「愛臺主義」者,李喜明說,他們認爲中國處心積慮想併吞臺灣,不但全盤否定中國,也拒絕與中國對話,積極塑造抗中保臺的氛圍,不顧臺灣身居弱勢的危險,不分中國或中共,鎮日嗆聲以對。其實這兩種聲音對臺灣的安全來說都是可怕的潛在威脅。

李喜明認爲,臺灣面對安全威脅的正確態度,應該如同美國的老羅斯福總統所言:「手上拿着大棒子,輕聲細語」。然而目前的趨勢卻是背道而馳。面對中國的武力威嚇,臺灣不需橫眉豎眼,也不必曲意逢迎,不卑不亢、堅守原則纔是正道。然而欲達成這樣的從容自信,臺灣最需要的,就是建立既能嚇阻也能自我防衛的軍事力量。

李喜明於序中指出,本書的主要內容,就是具體擘劃一個既能有效嚇阻敵人發動戰爭,又能成功防衛臺灣的不對稱戰力。不對稱作戰對臺灣來說之所以意義深遠,是因爲兩岸的建軍及作戰目標不盡相同。如果中共爲了統一而發動戰爭侵略臺灣,他的目標就是在軍事及政治上完全佔領與統治臺灣;相對而言,臺灣只需要讓敵人的奪島任務失敗就達成了勝戰目標,沒有必要在每一處戰場都企圖與敵人爭戰求勝。

李喜明認爲,我們必須謹記臺灣的資源相對中國而言顯得微不足道,要想達成嚇阻及防衛目標,就必須有效率的配置有限的資源,放棄那些極其昂貴且存活性低的傳統武器載臺,採用成本低廉、存活性高、致命性強的武器裝備,這就是建立不對稱作戰能力的本質,也是有效防衛臺灣的唯一正解。

李喜明序中指出,2022年4月14日,烏克蘭在陸岸發射了兩枚海王星反艦飛彈,擊沉了俄羅斯巡洋艦莫斯科號,此一作戰結果揭示着新的戰爭時代已經來臨。在俄烏戰爭中,標誌性的陸地武器不是戰甲車而是反戰甲飛彈及攻擊無人機;標誌性的空中武器不是戰機,而是防空飛彈。隨着莫斯科號戰艦沉沒,我們更可以體認到,標誌性的海上武器不再是巨大的戰艦,而是反艦飛彈。載臺不能殺敵,彈藥才能。面對中國歌利亞,創新/不對稱戰力纔是臺灣大衛克敵制勝的利器。

李喜明指出,臺灣與當前軍事強國的軍隊一樣,都是圍繞着戰機、戰艦、戰車等爲中心而打造的,擺脫以載臺爲中心的建軍觀念既是一種觀念挑戰,也是一種文化挑戰,更是一種資源挑戰。擺明的事實是,臺灣註定沒辦法和中國在傳統作戰能力上競爭,不斷提高國防預算並非解決之道,因爲北京也會加碼挹注,最終只會導致臺灣在軍備競賽上失敗。

李喜明坦言,《臺灣的勝算》這本書很厚,幾乎涵蓋了臺灣國防事務的所有層面。對於很關心臺灣國防安全的讀者,我期盼你們能夠耐心的看完。至於沒有太多時間的讀者,本書的編排方式可以讓你從幾個不同的篇章,直接切入閱讀有興趣或想要了解的部分。如果你對國防軍事沒有什麼概念,只關心國家安全及臺灣是否會發生戰爭,建議閱讀時把重點放在前六章,因爲第七章之後的章節軍事專業的論述較多,讀來難免晦澀,只要取其概念即可。如果你很關心臺灣的安全,對國防軍事也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想快速掌握要點,不妨從第五章開始切入,亦可獲得全般的具體概念。對軍事科技及作戰概念已經頗有根基的讀者,若是隻想了解什麼是「整體防衛構想」,則可以從第七章開始細讀。至於正在軍中服役的職業軍人,我衷心希望你能夠讀通全書,除了能獲得作戰實務分析,更可廣泛瞭解整體國家安全概念,尤其是第七章以後的內容,務必仔細閱讀,相信以後一定能在工作需要時派上用場,對未來軍職專業也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