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第三大動力電池系統廠商來了!冪源科技赴港IPO:電池車身一體化趨勢下,Pack環節何去何從?

近日,國內第三大動力電池系統廠商冪源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擬登陸港交所主板。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2022年出貨量計算,冪源科技是中國乘用純電動汽車(或BEV)的第三大動力電池系統供應商,市場份額爲9.6%;在乘用純電動汽車市場中,按出貨量計算,冪源科技是中國A00級乘用純電動汽車的最大動力電池系統供應商。

不過,在動力電池廠商排名中,卻難見冪源科技身影。事實上,業界可能對冪源科技並不熟悉,而其控股子公司華霆(合肥)動力技術有限公司是業界較爲熟知的第三方Pack(組裝、封裝)廠商。

在電池車身一體化趨勢下,Pack環節價值量是否下降?CTC(電芯集成到底盤)、CTB(電芯集成到車身)是否影響公司未來發展?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12月15日致電冪源科技併發送採訪函,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覆。

一家不生產電芯的動力電池系統廠商

常見的動力電池包是由電芯(Cell)組裝成電池模組(Module),再由電池模組組裝而成。將電芯組裝成電池包由第三方Pack廠商完成。

那麼,冪源科技是否生產電芯呢?公司招股材料顯示,根據有關安排,其負責採購原材料,包括符合規定規格的電芯。另一方面,公司越來越多地與電動汽車OEM(主機廠)及電芯製造商客戶達成協議,彼等直接向電芯製造商採購電芯或由其自行提供,公司則負責採購其他非電芯材料。

冪源科技招股材料稱,在較少情況下,其亦根據需要與特定客戶建立電池組裝合作伙伴關係,客戶將採購電芯及其他非電芯材料。客戶直接採購電芯減輕了公司對電芯價格波動及保修責任的擔憂,並使公司能夠專注於開發定製動力電池系統的核心競爭力。

簡而言之,冪源科技僅負責動力電池系統這一環節,電芯則由自身採購或客戶採購。

2023年1—6月,冪源科技動力電池系統業務中,66.1%的業務需採購電芯,31.1%的業務無需採購電芯,由客戶負責採購或提供電芯及(在某些情況下)其他非電芯材料。

冪源科技對自身的定位是差異化解決方案提供商,“爲不同的電動汽車價值鏈參與者帶來獨一無二的價值”。

對於冪源科技的主要電動汽車OEM客戶而言,公司是具競爭力的定製動力電池系統一站式商店,應用廣泛全面的電芯產品;對電芯製造商,通過公司的產品開發及製造能力給予賦能,讓他們的電芯通過公司的動力電池系統銷售予廣大客戶。

如何應對電池車身一體化趨勢?

需要注意的是,在電池與車身一體化趨勢下,Pack環節的價值量可能會持續降低。目前,CTP(電芯到Pack)技術已經風行,代表路線便是比亞迪刀片電池。據瞭解,CTP技術省略傳統模組結構,將電芯直接集成至電池包,空間利用率與能量密度大幅提升,有效解決了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的痛點。

而未來,產業鏈努力的方向則是電池與車身一體化,把電芯集成到底盤(CTC技術)乃至電芯集成到車身(CTB技術)。

國泰君安觀點認爲,CTC/CTB技術實現電池盒向車身“集成化”創新,推動動力電池成爲車身結構件,通過簡化和集成車身結構實現電動車空間和成本的優化,增加電池續航里程,提高電動車生產組裝效率,節省人力物力。就目前來看,新能源汽車市場仍以傳統電池包工藝路線爲主,電池集成技術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間仍存在“代際”差別,CTP與CTC導入皆尚處行業發展早期,將有望同步迎來快速增長。

各大動力電池巨頭、汽車廠商已經在行動。2020年8月,寧德時代提出CTC(Cell to Chassis)電池包封裝技術,核心爲把電芯和底盤集成一起。同年9月,特斯拉發佈CTC,指直接將電芯安裝在底盤上,電池組將作爲車身結構的一部分,以電池上殼體取代原有座艙底板,座椅直接安裝在電池上殼體。

2022年5月,比亞迪發佈CTB(Cell to body)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相比上一代CTP方案,CTB技術將電池上蓋與車身地板進一步合二爲一,從原來的電池三明治結構進化爲整車三明治結構,讓動力電池系統既是能量體也是結構件。

電芯直接集成到車身、底盤,省去了組裝成模組、Pack環節,那類似冪源科技這類動力電池系統廠商業務增長的空間又在哪裡呢?

冪源科技也表示,產品市場競爭激烈、迅速演變且分散。公司面對各行業參與者(包括獨立動力電池系統提供商、汽車OEM的聯屬動力電池系統提供商及電芯製造商的聯屬動力電池系統提供商以及市場新參與者)的競爭。此外,關鍵部件的客戶或供應商可能垂直整合價值鏈,並開始參與競爭。

冪源科技坦言,儘管其作爲電動汽車電池解決方案供應商向客戶提供定製化及一貫優質的產品,但公司本身並不製造電芯。公司無法保證,上游或下游參與者不會開發自家的設計。

例如,冪源科技還表示,供應商可能會向其他客戶出售帶有類似公司控制或保護系統的電芯,或客戶可能會直接向公司的供應商採購電芯並使用其自有的控制或保護系統進行組裝。上述任何情況均可能降低公司市場份額、收入及盈利能力,並損害其聲譽及客戶關係。這可能對公司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造成重大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