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輻中心送類病毒顆粒上太空 助攻開發防疫疫苗
國輻中心送類病毒顆粒上太空(右上爲病毒結構、右下爲類病毒晶體)。(國輻中心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疫情持續發展,各國積極研發精準醫療策略。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國輻中心)參與太空實驗計劃,透過太空站補給船,將「類病毒顆粒」隨太空人的補給物資,一同運往國際太空站進行結晶實驗,盼藉此獲得高解析度、更精細的原子組成與病毒結構資訊,進而開發專一性標靶有價性疫苗,有利於研發新抗病毒策略。
國輻中心與日本「Space BD株式會社」及其臺灣總代理「陽翼先進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參與即將在今年底啓動的太空實驗計劃。
本次進行太空旅遊的類病毒顆粒,由國輻中心副主任陳俊榮與其研究團隊製作,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大量生產高純度病毒外殼蛋白質,成功組裝成不具傳染能力的類病毒顆粒。隨後由Space BD以及陽翼先進科技公司,擔任護送員,將類病毒顆粒送往日本轉機後,再搭乘太空站補給船,飛往國際太空站。
約1個月後,類病毒顆粒將變身爲「類病毒晶體」運回地球,並急速冷凍至攝氏零下196度後送回臺灣,利用國輻中心的「臺灣光子源」(Taiwan Photon Source TPS)的高強度X光及「蛋白質結晶學技術」,觀察類病毒顆粒在無重力下的結晶狀態,並比較在地球重力下病毒組裝與結構上的差異。
陳俊榮表示,預期晶體品質在無重力下,將會比在地球一般實驗室提高許多,類病毒晶體結構的品質越好,就能解出更精細,且接近原子等級的完整病毒顆粒結構,並能透析病毒中的每一個原子組成。
陳俊榮提到,藉由高解析度的病毒結構資訊,可以讓我們深入瞭解病毒的組成與構造,以及侵入感染宿主細胞的關鍵機制。
陳俊榮指出,像是新冠肺炎病毒上的棘蛋白,突觸次單位通常扮演辨識與感染不同宿主細胞的重要角色,功能類似一串「鑰匙」,可以開啓病毒入侵細胞的大門,洞析了其結構,就可以掌握病毒生命的密碼,可用來開發高效率次單位疫苗。
陳俊榮認爲,若能以突觸次單位爲主要「抗原決定位」(Antigenic Epitope),便能大幅提高抗體辨認病毒之專一性,進而開發專一性標靶有價性疫苗,提升疫苗的有效性,有利於新的抗病毒策略的研究發展,可望爲精準健康與防疫科技帶來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