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辦支持創投“十七條” 來了! 創投行業又迎政策新動向

《科創板日報》6月20日訊(記者 敖瑾)創投行業又迎政策新動向。

19日傍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措施共六項、十七條細則,涵蓋募、投、管、退等全鏈條,以“充分發揮創業投資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引導創業投資穩定和加大對重點領域投入。”

具體來看,在培育多元化創業投資主體這一措施上,該文件特別提到了,系統研究解決政府出資的股權投資基金集中到期退出問題;同時,提出對國資創投平臺,健全盡職合規責任豁免機制。

在多渠道拓寬創業投資資金來源方面,細則提到,符合條件的創投機構可以發債融資,擴寬募資來源;同時支持保險機構、資產管理機構加大對創投領域的支持;擴大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直接股權投資試點範圍;並鼓勵推出更多股債混合型創業投資基金產品。

在創業投資的政府引導及監管方面,則提到了持續落實細化對創投機構的稅收優惠政策;實施與其他私募基金差異化的監管政策;以及擴大創投對外開放等。

在健全創業投資退出機制方面,細則提到,拓寬併購重組退出渠道,對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建立包括上市等的綠色通道;同時支持發展併購基金和S基金,優化基金退出政策。

在優化創投市場環境方面,細則特別提及,應防止出臺影響創投特別是民間投資積極性的政策措施;支持銀行與創投機構合作,研究完善併購貸款等政策規定;支持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通過發行股票或可轉債募集資金併購科技型企業。

《政策措施》一發布,立即在一級市場引發了廣泛關注,而不同的行業參與者,也在文件中看到了與各自細分領域相關的亮點。

有頭部機構合夥人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政策措施》覆蓋了資金來源、退出、科技企業包容性等多個當前創投行業存在的痛點。

“現在企業報上市很難,報新三板也要達到千萬級別的利潤門檻,科技企業發展需要包容性,芯片、醫藥等企業不能拓寬融資渠道,就很難實現成長。稅收政策也是當前行業關心的痛點,目前,創投領域的有些有限合夥稅點很高,行業都期待創投有限合夥和科技企業員工持股平臺20%個稅的落實,以及其他一些稅收優惠政策。”

有券商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釋放了利好信息,“原來審覈過程中會擔心標的的盈利能力,而從現在的文件來看,科技型標的企業在這方面的要求可能會有釋放的空間。”

但另有一級市場投資人士則表示,科技型企業的認定標準仍有很大的政策解釋空間。

一頭部創投機構募資端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文件中創投機構可以把發債作爲募資來源,是其關注的重點。“頭部機構總體來說基金大頭部分還是好募的,但最後20%左右也比較難。再加上現在國資LP都是招商前置,機構在募資總歸還是承壓的。”

多名一級市場從業人士在採訪過程中都提到了“信心”這一關鍵詞,包括一二級從業者的信心、創業企業的信心等,而信心的恢復則涉及更廣泛層面的調整落實,維度不再侷限於創投行業本身。

“政策出臺本身帶來的行業信心恢復,在當前階段來說很重要。後續的具體落地也是接下來市場期盼的重點。”上述募資段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