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短劇爆火,“明星提案”這樣說

犀牛娛樂原創

文|沈婉婷 編輯|樸芳

短劇的風吹到了兩會。

近兩年來,短劇市場井噴式爆發、接連出現爆款內容,引發行業內外廣泛關注。而這一現象也在這幾天的兩會提案中屢屢被提及。

目前短劇行業呈現哪些特點、又存在哪些問題?哪些舉措將促進短劇更健康地發展?接下來讓我們從影視行業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的提案中尋找答案。

短劇發展與問題並存

去年年末短劇賽道的一路“狂飆”還歷歷在目,今年春節檔的劇集市場又被短劇佔足了“風頭”。不可否認,短劇在2024年仍將延續迅猛發展的勢頭。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在提案中談到,微短劇“契合當下受衆需求”,是未來影視和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2023短劇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短劇市場規模達373.9億,預計2024年將超500億;2023年前8個月,全國備案拍攝的微短劇3574部,可見微短劇市場規模快速擴張。

關於短劇內容的質量,作爲多屆全國政協委員的國家一級演員張凱麗則觀察到“目前的確不乏一些優秀的網絡微短劇”,質量欠佳的短劇數量正大幅下降。事實上,經歷了2023年的爆發式增長和監管收緊,微短劇的發展已經從大水漫灌的野蠻生長期邁入了漸入佳境的新階段。

全國政協委員、導演劉家成認爲,隨着短劇的繁榮,入局者會越來越多、專業性越來越強,它的質量也會越來越高。全國人大代表、編劇趙冬苓也對微短劇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持積極態度。

然而,短劇的快速發展也會帶來諸多問題,多位文娛界委員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張凱麗表示,網絡微短劇行業仍存在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個別微短劇含有低俗、庸俗、媚俗等內容。

無獨有偶,張頤武也同樣在提案中談到了當下微短劇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比如同質化嚴重、製作粗糙、價值觀侷限等;他也留意到,盜版、抄襲等行業不規範現象時有發生,使得從業者們常常維權無門。此外,短劇行業快速逐利傾向比較嚴重,缺少正面激勵機制和評價機制等。

針對短劇的生命力,全國政協委員、人藝院長馮遠征在採訪中聊到,短劇是“快餐式的”,雖然會成爲潮流,但它的生命力有待考證。在他看來,藝術品需要“品”,而“品”是需要時間的。也就是說,短劇的繁榮究竟是不是“曇花一現”,這一點還要靠時間去證明。

基金支持、完善管理、評獎機制

……短劇未來“多手抓”

犀牛君此前不止一次提到,2024年短劇將朝着精品化的方向繼續發展。一方面,長短視頻平臺持續加碼,專業影視機構、廣電媒體、網文平臺等越來越多主流玩家搶灘入局,共同助力微短劇的提質創新。另一方面,國家相關部門也通過多方面的監管、引導,爲短劇行業的正規化發展助力。

關於短劇未來發展的方向,不少兩會委員們也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建議。

例如張頤武教授在提案中指出,要解決當前微短劇領域存在的問題,需從多個方面入手,爲此他重點提出了四點更細化的建議:一是在加大對微短劇發展的支持和引導,二是進一步完善相關管理機制,三是對微短劇企業、人才和平臺等提供更多支持,四是鼓勵微短劇出海和國際化。

在管理機制層面,他特別強調還要加強監管,如可考慮建立專門機構,促進相關行業協會建立;完善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平臺、製作公司等相關方的協調,就行業的短板和問題提供更多服務等。

“國民演員”張凱麗也從平臺規範、創作方向、評獎機制等方面對短劇行業的良性發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首先是把好內容“導向關”,加強規範管理和平臺審覈,提升MCN等製作機構的業務能力,清理導向不良的短劇內容。其次是從內容創作的源頭上提升質量,可建立影視微短劇內容創作公益平臺,加強現實題材網絡微短劇的創作。最後,考慮到目前涉及微短劇方面的獎項還比較欠缺,張凱麗提出可適時引入評獎機制並設立相關評判標準,從創意、劇本、表演、攝影等方面設置細分獎項。

可以看到,無論是影視行業的一線從業者,還是文藝界的資深學者,在看待短劇的爆發時有着更辯證的角度,也希望整個行業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發展。

長劇如何應對短劇衝擊?

與長劇相比,短劇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短”,其創作的關鍵在於能夠在幾分鐘之內快速抓住觀衆的情緒,敏銳地把握觀衆的“爽”點。而從性價比來看,短劇成本低、週期短、回報高,有演員稱“長劇拍兩三個月賺的錢,不如我拍十幾天短劇賺的”。

正是短劇強大的吸金能力,吸引了大量的創業者、影視機構、視頻平臺以及各類資本,也讓很多長劇領域的編劇、導演、演員等紛紛轉向短劇賽道。那麼短劇的火熱爲長劇帶來了怎樣的衝擊和挑戰?各位從業者們又持何種態度?

張凱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被問到“短劇的火爆是否會對電視劇有影響”時,她認爲二者“各美其美”,是挑戰也是推動,長劇要更加做大做強,與短劇共同發展。

趙冬苓代表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她自己作爲長劇集編劇,將正面應對短劇對傳統影視劇造成的衝擊,爭取將劇本寫得更好。

作爲劇集領域的兩種不同形態,短劇和長劇各有所長。在降本增效的大環境下,短劇的高投資回報比對影視製作公司、平臺、MCN來說都是相對友好的選擇;而長劇具有更充足的預算和時間,這也意味着更多的創作和想象空間,在藝術表達上更能做到盡善盡美。

不過無論是長劇還是短劇,如果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歸根到底都要了解當下觀衆的審美需求,並保證作品的質量。就像全國政協委員、演員靳東在提案中講到,“不管是電影、電視、話劇、音樂劇、舞劇、歌劇還是短劇、短視頻,我堅持認爲內容纔是王道。”

綜上可看到,今年兩會關於短劇的提案又一次印證了短劇市場的“熱辣滾燙”。而這些提案將如何賦能未來短劇行業的發展?我們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