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空污方案未提中南部改善目標 環境部這樣說

行政院近日覈定「第二期空氣污染防治方案」,目標設定爲2027年全國PM2.5每立方公尺13微克、中南部區域每立方公尺15微克,臭氧8小時紅色警示事件日相較2019年改善80%。(林良齊攝)

行政院近日覈定「第二期空氣污染防治方案」,目標設定爲2027年全國PM2.5每立方公尺13微克、中南部區域每立方公尺15微克,臭氧8小時紅色警示事件日相較2019年改善80%,環境部官員今天召開記者會說明卻未提到中南部空污改善目標,詢問則說,希望各地都能達到13微克的目標。

據方案指出,2022年全國細懸浮微粒手動測站年平均濃度爲每立方公尺12.4 微克,且各污染物的全國年平均濃度均符合空氣品質標準,並持續改善,僅有臭氧不降反升。

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張順欽表示,第二期的改善重點爲PM2.5及臭氧,前者不佳的原因爲天氣條件不利擴散、集中在中南部及11月至4月,後者挑戰爲背景濃度上升抵銷改善作爲,因此透過中央政府規劃116億元預算、國營事業650億元預算,盼在2027年達成全國PM2.5 13微克目標、臭氧紅害站較2019年減少80%。

張順欽說,如將透過盤點可行前瞻技術,推動與產業減量協談,強化定期檢查及認證管理、鼓勵老舊車輛汰舊換新,而如港區防制、營建工程、農業露天燃燒、河川揚塵及民俗活動會透過各部會專案管理,也會透過如臺中電廠、中龍鋼鐵、興達電廠、中鋼公司及中油公司加強減量,並強化空氣品質不良季節應變能力。

張順欽也說,將針對固定污染源季節性費率、增加有害物種,調整減免額度、增列減免項目,至於移動污染源則擬提供污染較低的燃料浮動式調整費率,營建工程則會提供自主減量減免。

張順欽強調,二期方案目標爲全國平均達到13微克,雖然會有區域性的差異,但希望各區域都能夠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