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線箱體佔據人行道 中市率先整頓83處年底完成

臺中市建設局盤點全市人行道遭管線箱佔據情況,發現有507處寬度不足1.5公尺,將分三階段改善。(市府提供/林欣儀臺中傳真)

管線箱體佔據人行道不但阻礙民衆通行,有時甚至可能衍生人車爭道的危險,爲有效解決此問題,臺中市建設局盤點全市人行道,發現有507處寬度未達1.5公尺,將分三階段改善,第一階段主要針對交通流量大、人口密集的黎明路、忠明路與雅潭路等路段,預計年底前完成83處整頓作業。

建設局長陳大田表示,許多人行道上過去都設有各類箱體,幾乎佔據人行道一半的寬度,導致行人、嬰兒車或輪椅行經該處,都必須繞路通行,有時民衆走到馬路上還會與汽機車爭道,相當危險,爲保障用路人行的權益,建設局近年來盤點各處設施阻礙情況。

陳大田強調,目前全市人行道寬度不足1.5公尺者,總計有507處,建設局將分三階段改善,第一階段目前已開始推動,針對南屯區黎明路二段、北區忠明路與大雅、潭子區的雅潭路二段、三段,將進行纜線下地、道路鋪面更新及調整箱體位置、整並杆件等作業,預計恢復人行道達3公尺寬,年底將完成83處瓶頸點改善。

陳大田說,第二階段則針對南區忠明南路等人行道寬度達2公尺,或是路幅有一定寬度以上的道路做改善,目前統計待改善箱體有38處,預計年底接續第一階段後開始作業;第三階段則是針對人行道寬度不足處,將評估是否遷移箱體位置或以拓寬人行道的方式因應。

陳大田強調,許多佔據人行道的電箱、訊號箱或消防栓等,若要調整位置,必須要考量周邊用電情況、電流壓降等問題,且在施工前必須先斷電,可能導致附近居民受影響,將邀請相關管線單位共同參與,透過設施整並、遷移或下地、拓寬人行道等方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