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隱於景氣藍燈裡的所得分配困境

近年臺灣所得不均度,比想像中更爲嚴重,牽制經濟成長的力量已逐漸擴大。圖/freepik

上週國發會公佈8月景氣燈號,自去年11月亮出藍燈以來,迄今已連十藍了,藍燈月數之長已超過金融海嘯時期。看到這則消息,相信多數人關心的是成長問題,然而,長期而言,成長也是取決於分配,分配不均則成長早晚要出問題,令人憂心的是,臺灣在不知不覺中已日趨不均,牽制成長的力量已逐漸擴大。

■富裕家庭消費傾向最低

分配不均爲什麼會影響成長?道理很簡單,有錢人就算日進斗金,再能消費,吃盡天下美食,買名貴的跑車,消費終究有限,從總體的觀點,這些錢若不要那麼集中,所帶來的消費動能會更大。真是如此嗎?確實如此,以111年五等分位家庭所得觀察,高所得組(第五分位)的消費傾向是61%,而中產階級(第三分位)是84%,第二分位更高達90%,最低所得組(第一分位)則已超過100%。

所謂消費傾向是指消費佔所得的比率,所得高的家庭消費傾向最低,而低所得組的消費傾向最高,有錢人每100元所得裡只有61元拿去消費,中產家庭84元,窮人則全數花掉。宋、明文人雖不懂得消費傾向,但也深諳此理,辛棄疾說:「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明詩:「任君蓋下千間舍,一身能臥幾張牀」,所講的就是有錢人的消費傾向,不可能太高。

這也就是說,GDP的果實若能爲多數人享有,將有助於消費擴張,消費擴張則景氣隨之繁榮,薪資爲之提高,消費因而熱絡,消費熱絡又將帶動GDP,此爲正向循環。反之,如果所得日趨集中,則正向循環戛然而止,因爲所得不均會抑制消費,而消費低緩則景氣低迷,景氣低迷則薪資下滑,人情之常,薪資下滑自然要節省開銷,如此消費日疲,經濟不振,勢必參差而來。

■民間消費佔GDP比率

已跌破5成

臺灣的民間消費情況如何?近日大家會覺得還不錯,疫後復甦帶動了旅遊、住宿及餐飲需求,消費看起來很熱絡,但這是疫後短期的數據,從長期的資料會發現,民間消費佔GDP的比率近20年(2002~2022)已由56%降至45%,即使今年有報復性消費,依主計總處估計也只有48.6%而已,臺灣自1980年經濟快速成長以來,民間消費佔GDP比率逐年提升,是經濟成長的功臣,這項比率在2000年前後達到56%的高峰,2010年降至53%,2015年51%,2020年跌破50%,以長期趨勢而言,消費動能轉弱,已非常明顯。

依經濟學家羅斯托的見解,一國經濟成長可分爲五階段,依序爲傳統社會、起飛前期、起飛、邁向成熟、大量消費,臺灣如今人均GDP已逾3萬美元,早該抵達大量消費階段,但長期以來,我們民間消費疲弱、民間消費佔GDP比率直線下滑,這都說明我們經濟成長的背後已出現一些阻撓成長的因子,從長期資料觀察,這個因子就是所得差距持續擴大,中產家庭逐漸消失。

■臺灣所得不均度

比預期嚴重

我們來看一下111年家庭收支調查,這份統計分爲家戶面、個人面,前者常被報導,後者少有知音,然而,個人面近年的變化頗大,110、111年個人(所得收入者)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已跳升至6.36倍、6.21倍,這是20年來首次升逾6倍,且高於2001年的6.01倍。自蔡總統執政以來(2016~2022)這項統計依序是5.67倍、5.61倍、5.96倍、5.74倍、5.83倍、6.36倍、6.21倍,所得不均明顯擴大。

觀察吉尼係數,則會發現111年0.354,已平了2001年的紀錄,創下民國73年以來最高,比蔡總統執政首年(2016)的0.339高出許多,五等分位只評估頭尾兩端的變化,吉尼係數觀察的是全體的變化,這說明近年臺灣所得不均度,比想像中更爲嚴重。

景氣連十藍,固然是成長的問題,但往深處看更是分配的問題,只是成長的數字月月有,而分配的數字一年才一次,因此分配很少佔據人們的思維。從表面來看,成長此一數字變化萬千,富戲劇化,引人注目,而吉尼係數、所得分配如蝸牛慢步,不看個一、二十年是看不出名堂的,因此分配問題乏人問津,也就不足爲奇了。大約2006年,中研院院士胡勝正有次和我聊天時,曾談到有研究指吉尼係數若升到0.6,社會將會動亂,他說,明朝末年的吉尼係數應該已到這個水準,胡院士時任經建會主委,對所得分配極爲關心。典型在夙昔,今日閣員也應學習胡主委,除了關心成長,也要多思考分配問題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