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讓貧窮消失於富裕之中

臺灣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差距現象一直未有效改善,加上政府打房,房價卻愈打愈高,高失業及低薪難解,着實讓不少青年對未來感到茫然。圖/本報資料照片

2022年臺灣人均GDP爲32,811美元,再度超越南韓的32,237美元。日前,財經網站Insider Monkey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發佈「全世界最富裕20國」排行榜,新加坡以15萬7,354美元奪冠,臺灣則以7萬3,344美元位居第12名。尤有進者,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佈的「2023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臺灣排名第六名。

這些榜上佳績莫不讓我們的執政當局喜上眉梢,好似政績斐然。然而,民衆對此還是無感,因爲臺灣目前所處現狀,就如著名經濟學家凱因斯(Keynes)所謂的「貧窮於富裕之中」。

首先,根據主計總處甫公佈的2021年臺灣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最高20%的家庭可支配所得每戶達224.4萬元(臺幣,以下同),而最低20%的家庭每戶可支配所得僅有36.5萬元,貧富差距高達6.15倍,續創近12年來新高。顯示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差距現象一直未有效改善。

2022年富世比(Forbes)雜誌公佈,臺灣有51人擁有超過10億美元的身家,人數未列前十名中。有錢人藉由雄厚的資產不斷累積財富,中級階級消失,貧者只會愈發貧窮,陷入社會底層,M型社會益加嚴重。

■稅制改革未能扭轉貧富擴大趨勢

其次,財政部謂近年因推動稅制改革,已有近半數的年輕人和中低所得戶「不用繳綜合所得稅」,計達300多萬戶,引發諸多議論。與其說是,政府提高免稅額的德政,亦或是反映許多青年低薪的現象,無寧說是二者疊加的結果。

坦然言,臺灣青年普遍低薪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實。據勞動部調查顯示,去年初任人員薪資平均爲3.4萬元。其中,大學畢業生從事全職受僱工作平均起薪3.1萬元,有25%大學畢業生起薪是領基本工資,佔社會新鮮人的73%。另一方面,今年9月統計20歲至24歲青年族羣失業率高達11.79%,不僅高於整體失業率3.48%,等於11位年輕人中就有1人處於失業狀態,比率是所有年齡層最高。不少人揶揄地指稱,「反正不是失業,就是低薪」,無異是臺灣衆多青年的悲歌。

造成青年長期高失業及低薪原因不一而足,其中,廣設大學,造成學歷貶值及學用落差嚴重,加上全球景氣充滿不確定性,企業用人更加保守以對,應是難辭其咎。況且,今年經濟成長率能否「保一」尚在未定之天。看來,青年恐是前途茫茫,「錢」途不濟,命途多舛啊!

■撒幣不能救低薪,主政者當另謀對策

令人遺憾的是,政府慣以提高免稅額,或是大撒幣的移轉收入方式解決部分低薪問題,如延續去年的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對於剛入社會的單身青年、新婚夫妻、育兒也分別進行一定額度補貼。除此,還推動減免私立大專學雜費3.5萬元、無論家庭年所得爲何,雨露均沾。另對公私立大專經濟弱勢學生加碼補助1.5萬至2萬元,大家一起享受「白吃的午餐」。但這種「減法」思維不僅未能對症下藥,難以解決青年高失業及低薪問題,還徒增債留子孫疑慮。

總統大選鑼鼓喧天,已然進入白熱化,吾人只見選票至上,未見高瞻遠矚政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今日之臺灣依稀可見。貧富差距擴大,也意謂透過稅制及移轉收入等政策進行財富重分配的機制失靈。政府努力打房,房價卻愈打愈高,高失業及低薪難解,着實讓不少青年對未來感到茫然。筆者以爲,一個大有爲政府,未來的國家領導人應思,如何以「加法」思維讓貧窮消失於富裕之中,並讓未來的主人翁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