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2022年金融態勢之探

自2020年初疫情肆虐以來,各國政府爲了救市救急紓困,振興經濟,紛紛大撒鈔票,甚至編列財政經費預算而大量釋出資金。此舉乃有違以往的總體政策看法,傳統上認爲不宜以增發貨幣來支應財政支出,以免過度濫發貨幣而造成通貨膨脹。於此2021年接近尾聲時刻,各國政府開始考慮調整政策方向。畢竟,貨幣過度寬鬆之後,通膨隱憂難以袪除,這曾被大多央行奉爲圭臬的準則,於病毒威脅期間暫被擱置一旁,目前又被拾回來考慮重回舞臺。至於各國何時確實招回氾濫在外的資金,便是頗受注目的重點。

近兩年來氾濫在外的資金,難以在疫情中用在消費旅遊上,匯聚到股票市場,股市出現一路上漲的情勢。以臺灣加權平均股價指數而言,2018年之年平均數爲10,620,至2019年之年平均數爲10,790,僅上漲1.6%;至2020年則爲12,074,上漲11.9%;至2021年8月之月平均數更上漲至17,131,漲幅爲41.9%。如此熱潮非往年常態。其他主要國家重要股市亦有相似景象,大凡在此期間進行股市投資者多喜滋滋地端出亮麗成績。未來的股市能否繼續維持此番大好景象,何時將達高點而至崩跌邊緣,目前尚未明朗,賭注氣息濃厚。至於股市是否轉向的重要關鍵之一,在於中央銀行是否全盤收回寬鬆貨幣政策,以及調整的力道大小,調整太急了怕金融市場受驚,太緩了怕拖延矯正時機。

縮減央行之資產負債表,是美國聯準會停止寬鬆政策的先鋒訊號。聯準會已於9月20日宣佈,每月1200億美元的債券購買額度可能將自11月起縮減,啓動了數量寬鬆措施(QE)退場之舉。在2008年金融海嘯前後QE措施便被美國、日本、德國等大張旗鼓採用,已呈現逐步淡出之勢。縮表之後,接着美國預計2022年底至2023年間提升利息。其他國家亦陸續有逐步貨幣緊縮的規劃,歐洲央行、英國央行,均擬第四季啓動縮表,而已經升息之國家包括紐西蘭、俄羅斯、英國等,預計2022年尚有後續步調。另一方面,依然有些國家維持寬鬆措施,日本仍以購債爲其寬鬆手段,而原本通膨高達20%的土耳其甚至在10月降息8碼,乃少見之例。各國在利息政策上有着操作構想,時間上則未明朗。升息之後金融市場價格是雪崩式掉落,抑或貨幣政策效果鈍化下降低波動幅度,尚在市場上被測試拿捏。

通貨膨脹,乃是目前頗受討論的議題,也是促動央行是否提早緊縮貨幣的重要考量因素。以美國而言,目前兩派說法正在角力。其中一派臚列種種將會嚴重通膨的因素,包括能源價格與運輸成本的上漲、缺工的困境、供應鏈危機,以及難以卸責的高度寬鬆貨幣情勢; 持此看法者包括研究者、投資者,以及前財金官員等。另一派則發言主張通膨只是短期現象,市場並未失控,缺工與供應鏈瓶頸有望紓解,立求穩定市場波動;持此看法者以當前官員爲主,包括美國財長葉倫與聯準會。回頭看臺灣情形,歷年來除了兩次石油危機造成實質利率負值之外,其他各年物價上漲率多未超過5%。基於長年平穩的物價表現,一派認爲目前只是短暫性物價上漲。另一派認爲來自於海外的輸入性通膨以民生價格上漲會助長通膨預期。根據媒體披露,即使央行本身也有不同看法。

最關鍵地,影響未來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乃是疫情之控制。各國疫情忽高忽低,截至11月1日的全球COVID-19統計,各國每百萬人口確診案例,平均爲31,747,美國數字最高,達140,366,歐洲之英國、法國、西班牙皆高於平均數。中南美疫情亦高,阿根廷爲115,609,巴西達101,649,其總統因防疫嚴重瀆職而遭起訴彈劾。相較而言,臺灣防疫績效確是穩健,頗具成效。各國致力在疫苗施打覆蓋率、防疫控制上努力。今年秋葉已落,寒冬將至,能否找到有效藥方,在這冰冷風霜中鎖住病毒,平穩走入2022年的春天,斥退COVID-19,乃是經濟活力回覆的前提。

種種訊息,對未來經濟金融走勢予以不同的推測,訊息百出,各有展望。2021將在兩個月內退場,是否總體政策得宜,控穩貨幣環境,在2022年推強核心競爭力,穩健中成長,考驗各國之研判與因應智慧,這轉捩點上見諸高下。

(本文爲個人意見,不代表服務機關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