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力挽金融中心夢

新加坡目前是世界排名第三的金融中心,其發展策略乃是境內境外分離的模式,境內管制,境外開放,先打造離岸金融市場,快速成長後再轉型爲內外合一的金融市場,值得臺灣借鏡。圖/美聯社

世界金融市場情勢萬變,金融活動昌旺,資金快速跨境流動,形成若干世界金融中心。狹義金融中心是指全球貨幣金融運行中處於中心地位的金融市場,廣義金融中心指某區域內發揮金融活動中樞作用的大中型城市。

■臺北在世界金融中心排行 已落居73名

各城市都各自努力,分別提出邁向金融中心之期許,包括全球金融中心、區域金融中心、地區金融中心、企業籌資中心、理財中心等,其市場規模、交易對象、商品特色,皆有差別。國際上已有研究報告蒐集資訊,對各地金融中心進行排名評比。臺灣曾把發展金融中心作爲政策目標,提出若干改進措施。而今與衆多競爭都會相較,臺灣落點何處?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ers Index,GFCI)由英國智庫機構Z/Yen公佈,從2007年以來,每年3月及9月公佈兩次世界金融中心排行榜,除了冠亞軍長期由紐約與倫敦穩坐寶座,其餘各地排名乃年年有所更動,競爭頗爲激烈。臺北在此報告自2009年3月開始出現,出場名次爲41名,接着數年上下震盪,自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之間穩定居於30名上下,但2020年之後各期全落在40名之外,不再回到30名之內,最新一期於2024年3月公佈的排名,臺北已掉落至73名,比上一期2023年9月份55名更退步了18名。此報告評比的城市爲121個,臺北已從前半段掉出,成爲後半段的成員。退步之態勢與程度,已不容率爾翻頁等閒視之。

要成爲世界金融中心,必須具備相當條件,包括足夠的市場規模與流動性、完備而具彈性的金融法規、接軌順暢的國際化程度、穩健成長的政經發展環境、周全的金融及社會基礎設施等等。觀察臺灣金融體系的長期發展,其實也有若干建樹。從銀行機構健全度而言,自從1990年代對問題金融機構啓動整頓,投入金融重建基金,尤其對銀行業以及信用合作社、農漁會信用部等機構予以整理,其逾期放款(=廣義逾期放款/總放款(含催收))比率已逐年下滑,2006年金融海嘯前逾期放款率爲2.13%,2008年金融海嘯後更逐年下跌,2023年降爲0.14%,可謂銀行機構體質大致趨向理想。

至若觀察金融深化的程度,以歷年金融機構總資產與名目GDP之比值而言,2010年爲3.065倍,2023年爲3.569倍,稍見緩步增加。金融體系的發展,穩健與成長必須兼顧。臺灣金融發展可謂是穩健保守有餘,積極拓展不足。

吾人並不以金融業創造超額所得爲金融發展唯一理念,不以追求全球金融中心名列前茅爲標竿主旨。金融發展宜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不只着眼金融業本身利潤,宜能支援產業製造及國際貿易,協力經濟成長。近年來金融發展政策理念尚負有輔助任務,包括協助文創產業、綠能產業、GSE等等目標,也在疫情、災難時提供資金支援,皆可正向視之。然而,無論對這些輔助目標如何支援,均不可戕害金融業本質。申言之,即使臺灣金融體系的發展維持現狀,然而在全球各地激烈競逐下,排名自是不進則退,在國際金融舞臺上有式微之虞。

觀乎各國經驗,發展的模式不同,以紐約與倫敦而言,乃是強大的經濟實力使然,自然營造出全球金融中心。以新加坡這個法制嚴厲高度管制的國家而言,目前已是世界排名第三的金融中心,其發展策略乃是境內境外分離的模式,境內管制,境外開放,先打造離岸金融市場,快速成長後再轉型爲內外合一的金融市場。再以瑞士爲例,其政治中立角色吸引鉅額外資注入,發展出亮眼的資產管理業務。各國各地的發展策略不同,競爭不休的態勢則是相同。

■欲吸引內外資金,必先鬆綁管制與豐富金融商品態樣

擬提振國際上認定的臺北金融地位,須加強吸引國際資金垂青,爭取跨國企業駐足,撤除不必要的管制,降低國內外資金進出交易的障礙,開放金融商品的態樣,並在我國優勢下構建金融特色,輔以風險控管,勾劃發展藍圖,逐步開放,步步前行。

臺灣被環球金融雜誌(Global Finance)世界最富國排名評爲第14名;另外,主計處指出,我國超額儲蓄2022年、2023年爲3.3兆,推估今年可能達到3.8兆。這豐沛的資金環境,可否有助成金融中心的機會,可思之。GFCI所評分的指標,包括商業環境、金融業發展、基礎設施、人力資本、聲譽與一般性因素等五項,可作臺灣檢視相關面向的參酌。近年來國際金融中心排名的下跌令人警惕,宜綜合考量,深入探討,逐年規劃,期望在國際金融舞臺上,擦亮世人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