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PMI透露出的經濟訊息

根據上述調查報告,透露了以下幾個有關景氣的重要訊息:

第一,6月時廠商對景氣的感覺優於4月、5月;下半年對景氣的展望優於上半年。代表着景氣邁向正常軌道的正面意義。

第二,服務業業者對景氣復甦的感覺優於製造業。這可能跟國內最近觀光景點報復性的消費以及三倍券等政府的振興經濟措施,帶動內需服務業營收的成長有關。

第三,認爲未來出口成長的業者多於出口下滑的業者,但對利潤增加的看法則偏向保守,這也反映出景氣並未全面復甦,爲爭取有限的訂單,廠商仍必須適度犧牲利潤率。

第四,產業的表現似乎有兩極化的現象。製造業中,化學與生技醫療,電子暨光學產業表現較佳,但交通工具、與電力暨機械設備、基礎原物料的表現則稍差。在服務業中,住宿餐飲、營造暨不動產、金融保險、零售業等表現較佳,批發業則表現平平。這可能跟有些跨境、航空運的零組件批發受限有關。

第五,在廠商調查中,廠商對新冠肺炎、美中貿易戰的關切程度大幅升高,但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的關切程度則大爲降低。這反映出廠商比較實際,對短期、現實發生的情形比較關心,對長期的兩岸關係較爲冷淡,加上廠商也無力改變現狀,故關心程度降低。

第六,消費者需求行爲的改變。最近零售業的表現優於百貨公司,超市的表現也優於量販店,可能是基於安全的考量,人多的地方感覺不安全、不敢去,加上電商的普及與疫情的反覆所導致的現象。上述消費者行爲的改變,會不會是結構性的變化,也值得進一步分析、瞭解。

在調查時和廠商的互動中,廠商也反映,究竟什麼樣的產品和產業,會慢慢的去全球化、提高在地化生產?據觀察,這次的新冠肺炎衝擊了不少國家的公共衛生產業、醫療系統、民生物資。所以,未來口罩、酒精、防護衣、呼吸器、醫療醫材等產品,以及民生物資等,各國會提高在地化的生產比率。其次,由於擔心斷鏈,所以不少戰略性的物資、原物料,廠商也會提高備料、在地生產,或要求國外業者前來投資。例如臺積電赴美投資,日本也頻頻向臺積電招手前往投資,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在新冠肺炎、美中貿易戰後,供應鏈調整情形又是如何呢?也是廠商關心的課題。一般言,美中貿易戰的焦點集中在科技產業,尤其在AI、5G、IoT等領域。因此,美國要求去中化的態勢相當明顯,廠商未來恐怕要有兩套系統,一套系統供應美國,另一套完全沒有美國的設備、原料、人才的系統供應大陸。在傳統產業中,以大陸爲市場的石化、鋼鐵、金屬材料、汽車等,離開大陸的可能性會比較低。而附加價值比較低的成衣、玩具、鞋子等產業,基於成本的考量,可能早就往東協國家移動。另外,擔心供應鏈斷裂,目前短鏈的趨勢正在發展,就是企業會接近目標國家市場生產,例如廠商爲供應美國市場,可能會選擇在墨西哥、拉丁美洲國家佈局。至於以歐洲國家市場拓展爲主的廠商,可能會選擇在捷克、波蘭、匈牙利等國設立據點。

整體而言,臺灣因爲防疫的超前部署,所以內需服務、相關生產並未中斷,加上政府的紓困融資與振興經濟措施,今年經濟仍可維持超過1%的正成長。

從PMI的指數調查,也反映出廠商相對樂觀的情緒,臺灣已邁向正常的成長軌道。但我們也必須戒慎恐懼,做好準備防範可能的二波感染。加上目前跨境服務仍受到部份管制,尚未完全恢復,以及全球經濟下滑可能會回過頭來影響臺灣的出口,也是我們不能掉以輕心的。最後,廠商在求生存之際,也應該掌握局勢的變化,加速升級轉型,調整疫後商業模式,才能在後疫情時代持盈保泰,並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