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直擊 | 張亞東比喻像“廚師” 稱綠城管理是困難時期的好企業

觀點網 在下行的房地產市場,輕資產無有息負債經營的綠城管理卻交出了一份不錯答卷。

期內,綠城管理收入達到33.02億元,同比增長24.3%;毛利爲17.22億元,同比增長24%;綜合毛利率52.2%,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歸屬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9.74億元,同比增長30.8%,在過去四年間有三年淨利潤增長3成以上。

規模方面,綠城管理保持行業輕資產開發領域第一身位,期末已佈局122座主要城市,合約項目總建築面積約1.2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7.9%,在建面積達到5250萬平方米。

業績會上,綠城管理對未來的三年做出業績指引,即保持營收復合增長在20%以上、淨利潤率水平25%以上、歸母淨利潤複合增長25%以上,以及派息比例不低於80%。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綠城管理依舊保持80%派息比例,加上20%特別派息。

這是輕資產企業優勢,淨利潤最後以現金形式得到體現。執行董事、副主席李軍笑稱:“綠城管理是一家‘神奇的公司’。”

“2020年我們上市IPO募集資金是11.45億元,現在派息已經達到24.93億元。”他透露,截至2023年末,上市公司淨資產41.3億元,在手存量訂單還可以收取代金費超過250億元。以淨利潤率25%測算,大約還有62.5億元淨利潤,兩項相加爲103.8億元。另外,綠城管理每年還有100億元以上新拓項目代建費,也會帶來20億以上淨利潤。

縱觀業績會,管理層仍舊對未來業務發展抱有信心。這當中的機會在於保障房城中村、城投拿地、地產紓困、百川計劃,以及與綠城中國協同發展的輕重協同等等。

“最困難的時候也有好企業,再好的時候也有爛企業。” 董事會聯席主席兼非執行董事張亞東稱,綠城管理是在形勢不好時候的一家好企業,認爲在未來幾年還會有更大的成長空間。

業績拆解

綠城管理的業務主要集中在商業代建、政府代建和其他服務三個領域。從收入貢獻來看,在2023年33.02億元營業收入中,商業類代建收入爲23.46億元,佔比從上年62.9%提升至71%;政府類代建收入約爲7.89億元,佔比從上年29.4%下滑至23.9%,其他業務收入約爲1.68億元,佔比爲5.1%。

李軍介紹,政府代建收入佔比下降至23.9%,未來佔比在25%左右;商業代建收入佔比提升至71%,這也是帶來淨利潤更快增長的主要原因。其中,在商業代建裡,2023年綠城管理直管的商業代建項目的收入佔比得到了更快提升。

從規模上看,綠城管理依舊保持明顯的優勢。在全國化的佈局下,綠城管理主要經濟區域(環渤海經濟圈、京津冀城市羣、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成渝城市羣)持續保持較大比重,合約項目預估總可售貨值達6933億元,規模佔整體可售貨值的77.7%。

其中,長三角濟圈項目2897億元,佔32.5%;環渤海濟圈、京津冀城市羣項目2343億元,佔26.2%;珠三角經濟圈項目1228億元,佔13.8%;成渝城市羣項目465億元,佔5.2%。

李軍於業績會介紹,珠三角佔比和貨值存量還不夠,是綠城管理第一拓展方向,會加大對華南地區項目拓展和團隊的建設,未來對成渝城市羣也會加大投入。

截至期末,綠城管理合約項目總建築面積約1.2億平方米,同比增長 17.9%,在建面積達到5250萬平方米。從業務結構來看,按合約項目總建面積測算,商業代建業務8760萬平方米,佔比爲73.2%(國有企業4090萬平方米佔比34.2%、私營企業3790萬平方米佔比31.7%、金融機構880萬平方米佔比7.3%),政府類代建爲3200萬平方米,佔比爲26.8%。

呈現在當期在建面積上,政府代建所佔比例達到45.7%,私營企業則下滑至19.1%爲1000萬平方米,這也說明民營企業在當下市場面臨更大流動性壓力。

基於這種判斷,綠城管理加強了對政府、國有企業、城投公司業務的拓展,因爲此類業務的質量和可達性會更高,代建費的收取率回款率也更高。

在新拓業務上,2023年,綠城管理新拓代建項目的合約建面積3530平方米,較去年同期增長約25%,其中政府、國有企業委託方及金融機構估比達74.7%(政府代建31.2%、國有企業33.3%、金融機構10.2%)。

新拓代建項目代建費預估103.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20.5%,其中政府、國有企業委託方及金融機估比69.4%(政府代建9.2%、國有企業49%、金融機構11.2%)。

新拓業務除銷售類住宅外,增加了產業園區、公租房、人才公寓、共有產權房未來小區、市政配套、商業、酒店、辦公室等。

李軍稱:“綠城管理業務多元性,實際上是抵抗這個行業變動的原因。市場不好的時候,會有更多的政府類的代建業務機會,市場取暖的時候,商業代建會貢獻更多的收入,甚至在一些非常特殊的情況下,有些紓困類業務會帶來一些流量。”

未來機會

作爲輕資產公司,綠城管理正與綠城中國推進業務協同發展。

據悉,綠城管理的輕重協同正在起步階段。董事會聯席主席兼非執行董事郭佳峰介紹,綠城中國五六年前推進全國化戰略,目前市場萎縮,綠城中國聚焦投資,對城市的選擇要求也比較高,現階段減弱對一些城市的投資。

但綠城中國在這部分城市具備人脈等優勢,這樣的背景下,會將開發管理團隊給管理集團,有利於在當地承接更多更好的代建項目。這樣既能保留優秀的管理團隊,持續提高所在城市的市場佔有率,也能等待未來的一些市場機會。他透露,今年在輕重協同方面,今年訂單任務會有比較大的放量。

但在這些區域裡有好的投資機會,也會考慮直接重投,後交由管理集團代建。他續指,這種內部關聯交易公司會謹慎對待。“我認爲這對提高組織效率也有非常好的作用,輕重協同現在已經起步了,相信會做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結果來。”

現場氣氛活躍,管理層甚至舉了不少生動的例子,“女朋友說天氣冷,男朋友應該怎麼辦?”“廚師開飯館,無序競爭怎麼辦?”等貼切形象的例子,細品下來,能夠發現綠城管理在代建上的優勢所在。

展望未來,綠城管理在不斷把握新的機會。觀點新媒體獲悉,綠城管理未來業務重心在政府保障類業務、紓困類業務和城投類業務三個板塊。

張亞東提及,租賃型保障房市場未來發展會非常迅速,這個空間巨大,能夠爲綠城管理帶來大幅增長的空間。

“五年計劃的900萬間,已經完成540多萬套,還剩360萬套在今年和明年完成,一年大概180萬套也就形成了1.7萬億的銷售規模。”他表示,保障房建設差距也會很大,綠城管理有信心能夠做到利潤最好的項目。

李軍稱強調,綠城管理是輕資產公司,商業模式裡最重要的一個點是不動用財務槓桿,更多是通過輸出管理和服務。所以政府代建是很契合的業務,而且在市場下行週期,政府會加大保障房建設以及公用事業等配套建設,未來會保持25%左右的收入佔比。

其次,紓困保交樓業務目前也有很多機會,綠城管理通過信用輸出,可以帶來更高的價值回報。李軍稱,綠城管理在當下的紓困保交樓業務裡具有排他性優勢,會加大拓展紓困保交路業務,收入端希望從去年不到7個點提升到15%左右。

綠城管理執行董事、執行總裁林三九認爲,代建項目中最難的就是紓困類項目,面臨信心缺失的問題,需要解決紓困類項目品質、效益與進度的問題。

“不是所有紓困類項目都能做。我們有一句話,叫做一成一,能做就做,不能做就不碰,這是底線。”他稱,綠城管理在資源利用和整合上動了很多腦筋,包括政府資源、金融機構資源、供應商資源等等,這些是項目能不能成功的關鍵。

另外,則是城投拿地帶來的委託機會。數據顯示,在2021-2023年,城投公司整體的開工率在20%左右。李軍表示,這個體量能夠保持未來公司業務穩定性,預估在公司未來總收入裡佔比達到30%左右。

也就是說,在綠城管理計劃的收入佔比中,政府保障類業務25%,紓困類業務15%,城投類業務佔30%,加起來比重達到70%。

值得關注的是,2023年11月,綠城管理還發布“百川計劃”,針對全國各重點城市以多元合作模式全面引進城市合夥人,合作模式主要包含優秀人才引進方式入職合作、代建共享平臺方式業務合作和向綠城管理引薦代建項目三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