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金融流動性風險 關鍵在寬容與央行融通

業者分析,無論是美國SVB或是瑞信等造成金融市場流動性風險升高,最關鍵的二大問題,一是金融監理是否提供過度的寬容,如SVB因是新創資金提供者,儘管資產規模約新臺幣6兆元,比臺灣系統性重要銀行中信銀行還大,但在適用流動性指標上卻有「寬容措施」。

即SVB可不用符合代表短期流動性的流動性覆蓋比率(LCR),及中長期流動性指標─淨穩定資金比率(NSFR),SVB的兩項指標都未達一般銀行法定要求的100%標準,金融業者說,因爲鼓勵銀行提供新創融資及監理額外的考量,給予金融機構過度監理寬容,替這次事件埋下遠因。

第二關鍵就是央行是否在必要時刻願意提供融通或貼現,如接受以公債抵押提供需要資金的金融業者融通,如果SVB在其新創業者抽走存款時,能以手中的美債抵押,向聯準會等相關單位取得融通資金,就不必在升息時刻,因爲資金缺口,忍痛實現債券損失,反而更加衝擊存款戶信心,造成資金更大的缺口。

其次是這次的風暴類型是因急速升息造成債券跌價,連最安全的公債都不值錢,金融業將公債視爲類現金部位,若變現反而損失,恐令監理指標要重新檢討。

更重要的是各國央行都有貼現措施,或金融監理機構可協調金融同業拆存,穩住現金流量,工具都有,只是在第一時間能否看清問題,及來不來得及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