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爲何烏克蘭要不自量力「引狼入室」?(萬青松)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美聯社)

8月30日至9月2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訪美之旅終於成行。因美國宣佈結束阿富汗撤軍,美總統拜登需首要處理因撤軍導致的內外挑戰和困境,澤倫斯基與拜登的這次會面先後三次被推遲,從最早的8月30日推遲到31日,再到9月1日晚。這還不包括此前多次被推遲的訪美計劃,烏克蘭當局已經爲總統訪美籌備了至少一年。

誠如訪美之前媒體所預料的那樣,這次會談至少在公開層面並沒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美方甚至拒絕舉行兩國總統記者見面會,白宮發佈的會談聯合聲明中也沒有給予烏克蘭加入北約的任何承諾。雖然有媒體建言烏克蘭當局要充分吸取美國從阿富汗「逃跑」的慘痛教訓,尤其不要再「相信」美國,但這似乎並沒有對烏克蘭精英產生多大影響,而是堅持自己的「選擇」。顯然,烏克蘭精英的盤算不限於此。

價值5億美元的「男人間溝通」與「療傷」之旅

9月1日晚,拜登會見澤倫斯基,雙方會談持續兩個多小時,比原計劃40-45分鐘要長得多。澤倫斯基會後表示,雖然不夠理想,但這是一場男人之間的正常交流。澤倫斯基此行的主要成果是獲得了拜登政府提供的5億多美元援助。其中,4.63億美元用於支持烏國內的司法改革、私有化、人權和民主項目等——據媒體數據,2014年以來美國已累計向烏提供20億美元這方面援助;6000萬美元用於烏克蘭鞏固國防能力,包括「標槍」反坦克導彈系統和其他軍事技術——據媒體數據,自2014年以來美國累計爲烏克蘭提供25億美元軍事援助,其中2021年已提供4億美元;4500萬作爲提供給頓巴斯的人道主義援助,1300萬美元用於抗擊新冠疫情。

美烏總統正式會談之前,兩國還簽署5組核電站建設框架協議,核電站將由美國企業Westinghouse負責在烏建造,價值300億美元,烏將通過貸款和其他方式籌集資金。烏克蘭急於建造新的核電站的主要原因,是能源短缺和危機進一步惡化。烏克蘭危機之後,失去頓巴斯煤礦,烏克蘭超過50%的電力靠核電站供應,隨着「北溪2」項目管道鋪設即將完成,俄羅斯對烏的天然氣供應也面臨問題。此外,烏克蘭在蘇聯時期建造的核電站壽命到2030年結束。

將澤倫斯基訪美之行稱爲「療傷」之旅,是因爲之前烏克蘭總統與德國總理的「激烈」溝通,讓澤倫斯基很「受傷」。德國總理默克爾於8月20日、22日先後訪問俄羅斯和烏克蘭。在訪烏期間,默克爾實際上對烏克蘭做了強硬表態,既不承諾向烏克蘭提供武器,也不同意烏克蘭讓美國加入明斯克協議的提議,還在是否補償烏克蘭因「北溪2」項目遭受損失的問題上持模糊態度,包括以綠色能源轉型爲由警告烏克蘭不要老想着收俄羅斯天然氣的過路費,而是可以考慮購買德國的新能源技術。

8月23日,烏克蘭爲慶祝獨立30週年舉行的「克里米亞平臺」高級別峰會上,雖然有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派出代表參加,但美國、德國、法國等西方大國元首集體缺席,德國僅派出一名經濟與能源部長參會。默克爾此舉顯然是再次向澤倫斯基發出明確信號,當前形勢下烏克蘭的倡議完全不現實,試圖以此打壓莫斯科也沒有意義,因爲各方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換句話說,烏克蘭拒絕履行明斯克協議和繼續對抗「北溪2」項目,實際上是將默克爾置於非常不利的處境。因此,德國對烏克蘭持強硬態度,這對澤倫斯基而言顯然是一場重擊,不得不改變策略並轉向拜登。

訪美的重點是「引狼入室」

在德國那裡吃到「閉門羹」,澤倫斯基選擇將重點放在充分利用與拜登的會談,其採取的策略可以稱之爲「引狼入室」,核心是對美打「安全牌」。澤倫斯基敏銳地抓住拜登的公開表態:美國將繼續支持烏克蘭的主權完整,協助烏克蘭的國家安全,並有意訪問烏克蘭。

他在與拜登會面的公開階段詳細羅列了希望與其討論的一系列議題,包括頓巴斯局勢、克里米亞、黑海、亞速海、烏克蘭加入北約前景、「北溪2」項目等,還請求美國協助釋放關押在頓巴斯和俄羅斯的450多名烏克蘭人。此外,兩國國防部還簽署了武器和軍事裝備技術研發合作框架協議;商定設立24小時保密通信熱線,以降低武裝衝突的危險;還簽署鞏固烏能源安全的聯合聲明。

這些議題和舉措的內核都涉及到烏克蘭的內外安全,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前景和明斯克協議走向。

就前者而言,烏克蘭當局近期也做出新嘗試,試圖繞過憲法,允許北約成員國在烏克蘭設立軍事基地,同時打算與北約成員國發展雙邊聯盟關係。但是,拜登明確表示烏克蘭暫時不具備入盟的條件,需要花大力氣推進國內外改革。烏克蘭精英也非常清楚在這個問題上不會有進展,即使美國同意,德國也不可能同意。因此,「引狼入室」的重點就放在明斯克協議上,但在這個問題上烏克蘭玩起了有意思的「雙簧」遊戲。

一方面,烏克蘭否認美烏總統會面談及明斯克協議。烏總統顧問表示,烏已經「放棄」履行明斯克協議,這份文件既沒有成爲美烏總統會談的議題,更沒有出現在兩國聯合聲明之中。另一方面,按照烏克蘭總統辦公室主任葉爾馬克的說法,美國確認參與頓巴斯問題的解決,並盡一切努力幫助烏克蘭停止戰爭。9月3日,烏克蘭副總理還對外表示,自拜登與澤倫斯基會面開始,美國就正式「被邀請」參與解決頓巴斯問題,這意味着除原有「諾曼底」會談四方之外,還將會在更大範圍內尋求解決方案。

這一看似矛盾的表態背後,隱藏着美烏各自的盤算。從美方來看,美國非常清楚當前圍繞頓巴斯的具體進展與困難,因此,美方在會面過程中有意識地不談及明斯克協議,而是對烏克蘭不履行明斯克協議表示滿意。換句話說,美方暫時不願意打破現狀,不僅僅是因爲美方有過關於明斯克協議是解決危機的唯一有效文件的公開表態——7月21日,美國國務院顧問德里克•斯科勒表示,美國參加「諾曼底模式」會談無助於解決烏克蘭東部問題,還因爲顧慮到俄羅斯的情緒,尤其是避免在頓巴斯和烏克蘭加入北約等「紅線」問題上惹怒俄羅斯,導致「拜普會」達成的積極共識付諸東流。不過,美國顯然也不會放棄將烏克蘭作爲打壓俄羅斯的棋子。

從烏方來看,美烏總統「故意」不提明斯克協議,顯然是助力澤倫斯基更好地安撫當前烏克蘭國內的諸多極端民族主義情緒,這些極端情緒認爲明斯克協議是一項賣國協議,對烏克蘭有害無益。

遊戲還未結束:邁向大國博弈的「中心」角色?

正是通過這樣一出「雙簧」,烏克蘭玩起了「引狼入室」遊戲。雖然烏克蘭非常清楚美國對烏態度與立場可能隨時發生變化,也深知想要從拜登那裡「獲得」更多的政治紅利並不現實,此前在默克爾那裡也「受了傷」。但一個問題是,爲何烏克蘭要不自量力地「引狼入室」?筆者認爲,烏克蘭精英正在醞釀一個新「幻想」——扮演大國博弈的「中心」角色,此乃烏克蘭版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烏克蘭精英捕捉到世界和地區局勢的新變化,他們認爲這種不斷變化的新環境,也給烏克蘭帶來機遇和挑戰,關鍵在於如何爲其所用。

具體而言,烏克蘭看到阿富汗撤軍是美國全球和地區戰略轉向的轉折點——更多地基於國家利益優先,而非冷戰以來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前者涉及拜登在美國國力下降背景下確立的優先方向,整合「自由世界」對抗中俄,後者則是美國跨大西洋戰略轉型及其對烏克蘭的影響。

俄羅斯專家盧基揚諾夫就指出,德美就「北溪2」達成正式協議,可以視爲大西洋共同體內部努力通過協商解決分歧的新嘗試,意味兩國關係正在發生質的變化。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大西洋盟友對美國的口頭承諾不再相信,而美國強迫盟友拒絕對自己更重要的東西也是不可能的。比如,川普的對德強硬政策不僅沒有達到預想結果,反而增加歐洲對美國的疑慮。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及其導致的各種後果,則會成爲這種不信任的新「催化劑」。

烏克蘭精英顯然看到了在美國對外戰略轉向和大國競爭時代背景下扮演新的重要角色的機遇,即進一步成爲東西方大國密切關注的對象,甚至成爲大國競爭與對抗背後「大交易」的組成部分,以此獲得意外的「紅利」,包括對抗俄羅斯。

從未來前景來看,烏克蘭精英的這種玩法,既不切實際,也存在巨大風險。實際上,不管是「玩戰爭」(參見筆者評論文章《「玩戰爭」的烏克蘭,只會把各方拖入更深的「人質困境」》),還是被西方「玩」(參見筆者評論文章《中俄對烏克蘭同時發力,從西方手裡協作「奪牌」》),抑或當下的「引狼入室」,其背後都暴露出烏克蘭執政精英自身缺少國家發展的目標和理念。這種「純玩」的空洞性變成一個顯著弱點,一旦對世界形勢誤判,付出的代價將會極其慘痛,甚至會引火燒身。

縱觀烏克蘭獨立30年來的變化,從2004年試圖成爲後蘇聯空間取代俄羅斯文明的「民主燈塔」,到目前瀕臨「國破家亡」,令人感到遺憾。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數據,從蘇聯解體30年以來人均GDP增長(以購買力評價計算)來看,烏克蘭的增長速度僅爲1.5倍,是15個蘇聯加盟共和國中表現最差的國家。

爲烏克蘭民衆的福祉計,多點務實和責任,少點對抗和衝突,尋求符合自身發展的道路,纔是烏克蘭精英的主要任務,而世界大國需要盡力促成烏克蘭精英做出這樣的正確抉擇,而不是相反。(作者爲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周邊中心科研主管)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