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從海出發 探索16世紀東西文化交流

行政院長陳建仁 (前)參觀故宮北院特展「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李怡芸臺北傳真)

16世紀中國書畫家與日本遣明使間多有詩書酬唱,圖爲〈明仇英水仙蠟梅〉。(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李怡芸臺北傳真)

明年爲臺南安平建堡、發展市鎮滿400年,國立故宮博物院也在此時推出北院《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年度大展,以海洋爲脈絡,焦結故宮及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荷蘭國家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等12家館藏,呈現16世紀由航行展開的交流故事。

行政院院長陳建仁於開幕式致詞指出,大家也許都在小說、電影甚至漫畫裡看到過航海尋寶甚至海盜的故事,生動的人物和情節曾帶給我們許多冒險闖蕩海洋、探索海洋的想像,此次故宮的特展難得可以近距離觀看16世紀的歷史文物,述說大航海時代是如何帶動世界經濟與文化交融。

陳建仁也指出故宮向來是國內外旅客必訪景點之一,北部院區建築與設施均已陳舊,因此行政院投入超過100億推動「新故宮計劃」,行政大樓及圖書館待明年6月竣工後,接下來將全力推動整建第二展覽館(圖書文獻大樓)。

故宮院長蕭宗煌指出,16世紀被稱爲「發現時代」、「探索時代」,16世紀的變動對人們的衝擊快速而巨大,故宮此次策展也有如當時的探險家,跨越地域國界攜手國外博物館,也與臺灣在地對話,合作單位之多是歷來之最,希望讓觀衆得以用不同角度認識無界海洋的16世紀。

此次展品包括首次公開展示的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摹本,當時傳至日本、朝鮮等地,畫中已有臺灣,當時被標示爲「大琉球」,利瑪竇以「亞細亞」三字譯寫「Asia」也成爲今日稱「亞洲」的源起。

展示的書畫作品如明祝允明、唐寅、仇英、董其昌等人的作品,反應了當時書畫家與日本遣明使的詩書酬唱,許多墨跡也因此渡日,但有趣的是晚明藝壇領袖董其昌的作品未見被收藏,由展出的《仿倪黃合作》即可見,其作品既仿倪瓚又仿黃公望,需有足夠的中國藝術作品涵養才容易欣賞,故在當時反而未受遣明使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