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行動主義 明年涌向臺灣

李鴻基表示,過去幾年在日本與韓國轉趨活躍的股東行動主義,也開始吹向臺灣,近期外資股東在機殼大廠可成股東會進行提案,就是一項訊號,預期在臺灣將有愈來愈多的積極股東行動。觀察臺灣資本市場的外資持股比率,已從2010年初的29.5%逐步上升至2023年3月的38.7%,外資意見對董監事改選結果具有顯著影響力。

根據寬量國際統計,明年將有400多家上市櫃公司將進行董監事改選,240家的董監事持股低於20%,其中更有70家公司的外資持股高於10%,可預期積極股東將會在臺灣愈來愈活躍。

李鴻基說,臺灣的股權爭議事件主要分成家族、大股東、外部禿鷹等三大類,過去三年曾出現不少股權爭議公司,如2021年的光洋應材、漢唐集成、東元、康和證、臺苯,2022年的長榮集團、新金寶集團、如興、臺開、聯合生物製藥、隆銘綠能及2023年的新光金、泰山、國票金。過去外資在臺灣企業經營權之爭中,影響力大多不被注意,但近期經營權之爭已不同,如果明年改選的公司,能提前說服外資、加上委託書收集,就會是致勝關鍵。

股東行動主義是指外部股東透過權利行使,試圖改變公司決策的作法,在歐美市場已盛行相當久的一段時間,近年開始吹向日本與韓國等資本市場。根據全球最大投票代理徵集及公司治理顧問公司Georgeson的統計,日本與韓國自去年以來迄今,就分別有包括富士達與新韓金控在內的19家與20家公司,被股東行動主義者成功或部份成功提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