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愛凌去斯坦福上的“通識教育”,其實咱娃從小也能有,我把資源都找好了

今年北京冬奧會上,谷愛凌狠狠火了一把。她在奧運之前就考上了全球頂尖的斯坦福大學,爲了專心訓練申請延遲一年入學,比賽之後要繼續完成學業。

被問到以後從事什麼專業時,她說:“因爲斯坦福的新生是不選專業的。我有兩年時間考慮選什麼專業。我目前對物理很感興趣,但也很喜歡寫作。”

有的人覺得奇怪:寫作和物理,看似完全是兩個相反的領域,一個是文科,一個是理科,爲什麼上大學之後還能來回搖擺?

可能有很多家長不知道,斯坦福採取的是“通識教育”體系。爲了避免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所以通過通識教育讓學生對不同的科學都有所認識。學生不只是要學習自己的專業,而且還要跨學科學習,而這些課程內容從人文、藝術、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無所不包,能培養融會貫通、獨立思考的能力。

文科理科這樣簡單的區分,在中國也要逐步淘汰了。從2014年開始,全國陸續推行新高考改革,採用“3+1+2”的考試模式,文理不分科了。

“3”指的是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一高考科目;“1”是從物理、歷史兩門學科中選擇1門;“2”是從政治、地理、化學、生物中選擇2門。所有科目滿分爲750分。

改革後的“3+1+2”模式,有12種考試科目組合,孩子們可根據個人愛好、興趣、特長和擬報考學校專業的招生要求,在12種組合中自主選擇。

新高考既體現了物理、歷史學科的基礎性作用,突出了高校不同學科專業選才的要求,也更加註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當學生不再被人爲地分成“文科生”、“理科生”,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就成了必然。

新高考對孩子提出新要求

LANHAI Shuo ChengZhang

新高考從“一考定終身”變成“綜合評價”了,題型也與我們往常見過的試題形式不同,以北京市2021年高考政治題爲例:

近期,北京調整了千餘處公交車站名稱,其中多處恢復了歷史悠久的老地名。如“祈年大街北口”站改爲“打磨廠”站,“龍潭路西口”站改爲“東四塊玉”站,“東花市大街”站改爲“鐵轆轤把”站……老地名的恢復留住了一份念想。公交站“喚回”老地名( )

A是對市民文化需求的表達,說明文化根源於人們的情感需要

B是對城市歷史印記的保留,能彰顯城市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

C是對地名文化意義的挖掘,延續並且增強了公交站的文化生命力

D是對傳統文化發展的促進,融合了城市發展新理念與民族傳統精神

大家會發現,政治題的出題方式、考察角度都變了。看上去這4個選項都像是正確答案,但實際上應該選什麼呢?如果不知道考官要考察的是什麼內容,這一題只能丟分了。

實際上,這一題用情境與情境活動命題考價值理念,正確答案是B。

與此類似的題型還有很多,歷史題考查學習力和學科素養、語文題考查綜合能力,所以題海戰術已經不適用於新高考,高考的通識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範圍也越來越廣,各種學科交錯編題,沒有廣泛的閱讀,正確的三觀思維和廣博的知識打底,只靠刷題還是會與頂級名校失之交臂。

也許有人會走高聯競賽路子,但不用多久,這條路會走不通,因爲偏科的時代即將結束。所以,家長要做的是爲孩子增加通識範疇的知識內容,提升自主學習力,幫助孩子儘可能接觸更多的知識領域,開闊眼界,將知識轉化爲應用,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通識教育怎麼進行

LANHAI Shuo ChengZhang

通識教育以更廣博的知識爲基礎,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爲孩子們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羣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教育目標是“將孩子培養成更好的公民”。

2015年11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成立“大學通識教育聯盟”,推動我國通識教育邁向新階段。

四校通識課程模塊分別有六大領域、八大課組、七大模塊和四大板塊,各校所設的傳統文化課程數量佔其通識課程總數的1/4左右,集中在人文學科。

要想達成這一點,就需要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是怎樣的,自己跟世界是怎樣的關係。近到“我爲什麼要學習?”“我是爲了誰而學習?”遠到“我長大之後要做什麼?”“我想成爲什麼樣的人?”——都與此有關。

如何告訴孩子“世界是怎樣的?”

從實踐以及身邊很多朋友的親子教育經驗看,更容易且有效達成這一目標的方式,莫過於“閱讀”了。

“閱讀”提供給孩子源源不斷的精神養分,不管媒介從傳統紙質變成電子、移動,閱讀與終生學習的強關聯都不會改變。讓孩子成爲更完整的人、成爲終生學習者,這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目標,“閱讀”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最有力抓手。

無論是親子共讀,還是給孩子創造更多的閱讀機會,都是不錯的方式。

孩子如何“與世界相處?”

我們常說知識就是力量,但“知”與“識”並不是天然聯結的。

很多人有十幾年的學校學習經歷,獲得了大量信息,卻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符合客觀實際的判斷,沒有理念與意志,更無從談起“使命感”。沒辦法用知識指導行爲,所以也就無法用更好的方式與世界相處。

家庭教育比較常見的跑偏做法,是把精力放在教孩子學習具體知識上。實際上,家庭教育最大的作用是“傳遞”——中國講究“家庭傳承”,父母從家族傳承中學會思考,也把這種力量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從信息中歸納主觀判斷,逐漸尋求清晰的自我定位。要改變家族命運,改善原生家庭的“基因”,也請從家庭教育開始,從改變孩子的思維模式和與世界的相處模式開始。

總之,家庭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一個不僅會考試、懂認知、能爲自己爭取更多發展機會的人,也培養一個完整的、有自我認知和定位、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這也是通識教育的核心。

也可以說,家庭教育教什麼?就是教通識。

通才少年培養計劃

LANHAI Shuo ChengZhang

上瀕的“通才少年培養計劃”,就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爲核心理念,開放學科邊界,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大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我們爲孩子們提供“通識五階實踐活動”,以實現孩子的世界格局培養目標和能力培養目標。

“通識五階”的具體內容覆蓋了歷史、地理、氣候、天文、軍事、科技、經濟、法律、音樂、美術、戲劇、建築、影視、心理等學科,這麼設計,是爲了補充了中國孩子在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不足。

參加“通才少年培養計劃”,上瀕的老師們爲孩子設定了兩個成長目標:

建立“我”與世界的聯結,啓動內在驅動力

“通才少年”是指在心理、認知、能力各方面都有成長的少年。他們 在知識領域裡自由翱翔,不受學科限制。他們在任何環境下,都擁有優秀的心理調節能力、解決問題的創造力。他是家庭的孩子,學校的學生,也是社會的未來。長大後的“通才少年“能發揮自己的價值推動世界的發展。

“通識五階” 幫助孩子發現世界→拓展世界→分析世界→構建世界→推動世界,讓孩子自主立志,享受學習和成長帶來的成就感,最終擁有推動世界發展的力量。

提升孩子的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識五階”讓孩子發現自己→瞭解自己→理解自己→發展自己→塑造自己,掌握推動世界發展的能力,同時擁有實現價值和收穫幸福的能力。

“成長教育”多元成長目標

項目包含5個階段,以一個自然年爲一個階段,每個階段由家庭專屬教育團隊和服務團隊共同提供孩子、父母、家庭三個方面的服務。

每一個階段爲孩子提供演講的公共課程以及顧問的單獨輔導,當孩子結束最高階段的學習後,將在畢業演說會上將自己5000字的論文用演講的方式展示給導師、父母及觀衆並完成答辯。

每個階段一次不同主題的社會實踐與學術活動,幫助孩子將通識體系中的能力用於社會實踐中,並用學術研究的方式發現、分析與解決社會中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問題。從而提升孩子的學術能力(意識)、調查方法(閱讀查閱文獻、田野訪問、問卷設計分析等)與社會能力。

爲什麼“通才”是五年制

LANHAI Shuo ChengZhang

“通才少年培養計劃”項目的研發,是建立在成長教育理論和孩子科學成長規律的基礎之上的。

1.成長教育注重的不是一個成長點,而是整個成長階段,重視中長期的教育效果。

成長教育關注的是全人終身成長,幫助孩子和父母在不同的教育環境下,解決不同年齡階段遇到的問題。

2.“眼高”看規劃,“手低”做陪伴,做好預判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孩子的成長需要提前做好規劃,更遠地看到孩子的未來,知道孩子需要發展什麼能力,才能讓孩子有更好的成長空間。這是個長期的過程。

3.教育越持久越有價值。

教育是不可速成的。因爲教育是一個系統性的、持久的過程,孩子真正的能力成長需要在生活當中一點點體悟,積累經驗,思考,練習,再應用到生活當中去。

4.符合孩子的成長週期。

在“通才少年培養計劃”陪伴的五年時間裡,上瀕的團隊會及時跟進變化,與家長溝通,調整孩子的教育規劃,讓家庭更具教育前瞻性,幫助孩子把握變革先機,更好地適應未來,推動世界。

自2003年成立以來,上瀕教育的能量已經輻射到全國、全世界。我們陪伴成長的家庭分散在27個國家和地區。

上瀕的孩子遍佈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斯坦福、康奈爾、UCLA、牛津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北大、清華等四十幾個世界名校;畢業後的他們在世界各地爲推動世界的發展貢獻力量。

育人就猶如種樹,上瀕從不過分強調學業,但當各種養分需求都被滿足的時候,樹苗自然就會枝繁葉茂,向上生長。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下,才能全面成長,與上瀕一起推動世界的發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