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組織”跑路了

成立近十年的志願服務組織,一夜之間傳出“跑路”傳聞。連日來,在四川省和成都市的網絡問政平臺上,大量家長投訴“成都少年志願者”服務組織。就在11月10日,該組織的工作人員突然解散了微信羣聊,電話關機,辦公地址也不見人影。

事實上,很多家長對於被騙一事後知後覺。中國新聞週刊注意到,“成都市少年志願者”公益中心由成都市原動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管理,2015年經政府批准成立,登記機關爲成都市民政局。多名公益圈內人士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公益組織“跑路”的情況,放眼全國也很罕見。

一家志願服務組織,怎麼也“爆雷”了?多名家長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原動力打着公益的幌子,推出了一系列“公益支持項目或課程”,如代辦專利、科學素養課程等,其負責人謊稱項目由政府部門支持,僅需要繳納保證金,會全額退還。家長們大多花費數千元到數萬元不等參與了這些項目,目前據初步統計涉案金額已超過千萬元。

“這件事對整個行業的公信力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同在成都的公益人士林凌提到,公益事業建立在信任關係的基礎上,具體到原動力這個案例上,很多家長是通過身邊的學校老師和其他家長接觸到這個平臺,這種信任關係也被破壞了。

原動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給家長們頒發的榮譽牌匾 圖/受訪者提供

“跑路”風波

根據“成都少年志願者”公衆號簡介,該平臺專門爲成都市的少年志願者提供註冊、管理、支持和服務,管理單位是成都市原動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資料顯示,原動力成立於2015年1月6日,距今已近10年了。

事實上,在數年的時間裡,原動力贏得了不少學生家長的口碑與信任。據原動力發佈的數據,僅僅成立兩個月,在該組織註冊志願者的人數就超過了5000人。

沈女士是最早接觸到原動力的一批家長之一。2015年,她在自家小區參與了捐贈書籍的活動,隨後接到了原動力工作人員的電話。“通知我去他們那領獎狀,然後又組織家長們開會,介紹了該組織的一些教育的理念,還有幫助孩子成長的課程。”

就這樣,沈女士和她的孩子註冊成爲原動力的志願者。據中國新聞週刊瞭解,像沈女士一樣,由於參與了捐書、撿垃圾、義賣等社會公益活動,隨後被原動力吸收並註冊成爲志願者的情況很常見。

該組織在招募志願者的過程中,還採用了類似“拉人頭”的策略。“比如說捐書只收2本,但是要拉10個人一起捐夠20本,捐衣服只收1件,也要拉10個人湊數。”另一名成都本地的公益人士郝傑向中國新聞週刊介紹。

隨後,該組織會向志願者們宣傳如“專利申請”“競賽規劃”等十餘個項目,最低收費4800元。

近年來,沈女士參加了多次由原動力志願者們自行組織的公益活動,也在該平臺上投入了將近3萬元,其中包括數學思維和科學發明兩門課程,以及兩項專利申請項目。具體說來,她的孩子在原動力上了將近3年的課,算下來與市場價相當。但她從2015年就開始申報的專利申請,支付了9000元,至今沒有下文,費用也未退還。

如果不是原動力突然“跑路”,沈女士仍未意識到其中風險。11月10日,原動力在辦公場所張貼了公告,稱因辦公場所調整,暫停服務兩週。但當晚,該組織的工作人員就解散了所有的微信羣聊,辦公室也人去樓空。

中國新聞週刊注意到,就在11月11日凌晨1時許,該機構還在其公衆號上發佈了《成都市少年志願者服務平臺簡要介紹》一文,發佈者的ip地址顯示位於黑龍江。中國新聞週刊撥打了文章中留下的聯繫方式,但始終無人接聽。

天眼查平臺顯示,成都市原動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開辦資金5萬元,法定代表人名爲曾惠瓊。據知情人透露,成都市有關部門已經聯繫上了曾惠瓊,對方聲稱人在美國,將於半個月後回國配合調查。中國新聞週刊多次嘗試聯繫曾惠瓊,但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但據媒體報道,自稱曾惠瓊丈夫的男子稱“我們也是受害者,真正的老闆是楊若”。

網絡資料顯示,楊若,男,1973年10月2日生,我國《家庭教育服務規範》首席起草專家,長期致力於青少年社會能力培養工作。中國新聞週刊注意到,楊若對外的身份是“成都市少年志願者”總顧問,兼有中小學生創新教育專家的名頭,曾受邀給成都本地多校學生講學。

“倒貼”志願者

不少家長提到,之所以對原動力如此信任,首要原因是該組織系經有關部門審批的公益組織;其次就是楊若對外的個人身份及“公信力”。

圖爲原動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相關證件 圖/受訪者提供

在成都市民政局2023年度社會組織“雙隨機、一公開”抽查檢查工作中,原動力的檢查結果爲正常。

“這個組織在宣講中聲稱公益活動都是免費的,如果家長報了名不去會浪費名額,因此採用收取保證金的方式,並承諾任何時候提出申請都可以退回保證金。”另一名家長張女士告訴中國新聞週刊。

按照原動力的公開說辭,“成都市少年志願者服務平臺”不收取參與人員任何活動費用,平臺主要的經費來源是公益人士的捐贈,另外也在按相關規定申請政府扶持社會組織發展的各類專項資金。

但蹊蹺的是,該組織不僅不讓家長們捐錢,反而還時不時給孩子們發一些“獎勵金”。“比如辦了一個什麼活動,工作人員就會給孩子們裝一個小信封,裡邊有一個小獎狀,還有十塊錢或二十塊錢。”家長餘女士說。

餘女士的損失更爲慘重。今年5月,她在原動力繳納了36400元“保證金”,其中包括24000元的科學競賽輔導課,以及“超級自習室”“根基訓練”兩個項目。

據餘女士介紹,原動力承諾報名了科學競賽輔導課的孩子在高中階段前至少能夠拿到兩個省級以上的一等獎的獎狀,如果沒有拿到,費用全額退。“但這個項目一直沒有展開。”餘女士說,就在原動力“跑路”的前兩天,她還聯繫了該組織的工作人員,對方稱該項目“這兩天就開始了”。

據中國新聞週刊梳理,家長們的經歷多有不同。有的家長既申請到了專利,也退回了費用。但也有如餘女士一樣的家長,項目幾乎沒有任何開展。

天眼查APP顯示,楊若名下涉及14家企業,其中一半已吊銷或註銷。就在11月11日,成都原動力教育諮詢有限公司(楊若持股51%)的註冊資本從5000萬元變更爲20萬元,成都樂享天年家庭服務有限公司(楊若持股51%)、成都斯瑟蒂克教育諮詢有限公司(楊若持股90%)的註冊資本都從5000萬元減少到10萬元。

“這個組織的盈利和生存靠的是什麼,就靠幾個資金的滾動嗎?我不太相信。”林凌說。早在2016年,她就聽說了原動力“免費上課”的模式,對此感到存疑,“肯定會有一波人遭殃,但你不知道是哪一波”。

林凌介紹,2019年左右,她曾建議一些家長向原動力申請退費。經監管部門介入後,原動力立馬退還了費用,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比如說科學課4800元一學期,免費上課,發的材料包都是免費的,上完一學期的課之後,如果學生繼續上課,押金就不退,不繼續上的話也能退錢,那家長還有什麼訴求?”林凌提到,監管部門因此也很難直接干預。

原動力發給少年志願者的“獎學金儲蓄卡” 圖/受訪者提供

當“公益組織”斂財

回顧這場騙局,到底是原動力布了近10年的局,還是一步步踏向“深淵”,目前家長們也沒有一致的看法。

11月18日,負責接案的金牛區光榮派出所民警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家長們可攜帶付款憑證及收據前往該所報案,案件由經偵大隊負責偵辦,現在每天仍有不少家長前去登記。成都市金牛區民政局負責對接此次事件的工作人員則稱,該局已聯合區公安等部門成立工作專班正在開展調查工作,目前沒有更多信息可以披露。

多名家長向中國新聞週刊介紹,此前有非官方統計的數據顯示,不到2000名家長,涉及的金額就超過了1700萬元。

背靠公益組織的資質,原動力選擇了藉機斂財。從根源上看,對於公益組織的監管仍存在一些漏洞,而主管部門不具備相應的執法權限。

據林凌介紹,根據規定,公益組織的登記每年都需要審批,但審覈材料是公益組織自行整理並交上去的財務報告,“只有一個要求,需要找第三方財務公司,並且提交有二維碼、網上可查的財務信息”。

但根據多名家長反映,原動力收取輔導、培訓課程等費用,均系通過個人賬戶。雙方也並未簽署合同,只是給家長開具了一份蓋有成都原動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公章的票據。公賬、私賬不分。

該組織還推出了一個所謂的“雙鑽媽媽”支持項目,“幫助”孩子媽媽利用閒暇時間,在各自特定區域內向其他學生家長推廣“根基訓練”“幼小銜接”“視力機能”等9項課程內容,即可獲得提成收入。這一做法無異於發展下線。

原動力不規範運營的另一面,是該平臺組織的志願服務活動與官方平臺脫鉤。

“我們都是用政府的平臺發佈志願服務活動,有關部門的審覈是前置條件,官方先確認這個活動是否屬於志願服務活動,確認之後,志願者們通過自己的志願服務賬號報名,到了現場再通過該賬號打卡,積累志願服務時長。”林凌稱。

林凌介紹稱,隨着“雙減”工作開展,近年來,積累志願服務時長在中小學圈子中成了一種“剛需”,報名人數也水漲船高,“以前要一天才報滿的活動,‘雙減’過後5分鐘就滿了”。

據家長們介紹,志願活動的積分和活動得獎系評校級、區級、市級三好生的參考條件,這些評定最終和升學擇校是有關係的。但他們後來卻發現,原動力平臺上的志願服務時長僅在該組織內部累積,並不與中國志願服務網的服務時長綁定。

“跑路”的健身房、培訓機構見得多了,“跑路”的公益組織卻鮮有聽聞。在郝傑看來,相比之下,公益組織“跑路”的社會影響更惡劣。

“有大量的家長、老師、社區工作人員是自己接觸到原動力這個組織之後,在一些羣裡面主動給別人推薦的,這纔是最大的問題。”林凌說,這種行爲源自彼此間的信任,如今卻使得那些熱心的推薦者陷入了難以自辯的尷尬境地。

(文中林凌、郝傑爲化名)

作者:陳威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