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亞洲貨幣競貶的炒作與實況
工商社論》
在地緣政治新聞鋪天蓋地的影響下,單純的貿易與經濟現象很容易被過度誇大,最近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貶值,就是着例。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近日持續走貶,在端午節前跌至人民幣7.22元兌換1美元的關前,由於端午節期間國內金融市場休市,人民銀行並未進入市場調控,離岸人民幣(CNH)交易一度大跌330點至7.2286。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今年持續走貶,從農曆年後的人民幣6.7元兌1美元,至7.2元的當前匯價,貶值0.5元,貶值幅度7.4%。
由於人民幣近日的貶值走勢,伴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北京、七大工業國(G7)廣島峰會、韓國總統尹錫悅訪美等重大地緣政治事件,加上大陸國內經濟數據低迷,許多新聞分析將人民幣匯率的貶值塗抹政治色彩,外媒更大肆炒作國務院將會推出「大招」救經濟。不過,中國國務院並未隨外媒起舞,媒體因此再以救經濟失望爲由炒作人民幣貶值議題。
另一個例子則是部分媒體引用國際清算銀行(BIS)編制的實質匯率指數,以新臺幣實質匯率指數99.16,超前韓元的93.97,描述新臺幣與韓元「死亡交叉」,並做出臺灣出口競爭力因此受傷的結論。其實,新臺幣對韓元匯率過去三年維持在40至45韓元兌新臺幣一元區間,目前42.2韓元的水準並無特殊,重點是新臺幣匯率的波動幅度遠低於韓元,相對穩定的新臺幣匯價對進出口商控制成本相對有利,並沒有臺灣出口競爭力因此受傷的情況。
撥開新聞炒作製造的煙幕,過去一個月、或是往前追溯至年初,亞洲主要貨幣的貶值主要動能,還是美元利率居高不下的利差因素所致,如果排除複雜的匯率分析模型,化繁爲簡,今年亞洲匯率的貶值只是去年美元強勢升息之後的「餘震」。不論人民幣、日圓、韓元、新臺幣、或是新加坡幣等,貶值的低點都在去年下半年,今年除了日圓略爲接近去年低點之外,其他主要亞洲貨幣都距離去年低點有相當距離。
此外,今年貶值幅度最大的貨幣還是日圓,不是人民幣,而且日本政府與企業都把貶值視爲利多。日圓兌美元匯率在去年創下151.95日圓低點後強勢升值,今年從年初的130日圓貶值到上週的143.73日圓,貶幅約10%,日本新任央行總裁植田和男4月10日上任前,市場曾經猜測他會加速終結超寬鬆貨幣政策,但是植田仍維持前任黑田東彥的政策方向與速度,美元與日圓的套利交易讓日圓匯價一路走貶,而且岸田政府與日本企業都歡迎匯率走貶。
日圓貶值幅度更甚於人民幣與其他亞洲貨幣,外界卻沒有高唱日本經濟衰退的論調,日本企業正在積極吸收全球中長期投資資金,日本股市受惠於匯率貶值而屢創30餘年來的新高,加上股神巴菲特、貝萊德基金公司執行長芬克等投資巨頭積極鼓吹增持日股,日本政府利用短線的套利資金拉長匯率貶值的時間,藉以吸引全球中長期資金進場拉擡日本股市。
今年亞洲各國出口大衰退,承受劇烈的清庫存壓力,中國大陸固然深受其害,但是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衰退幅度更甚於中國,面對出口負成長的困境,各國貨幣對美元走貶原本就是自然的趨勢,尤其是近期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與相關決策官員的發言,都特別強調不排除美元繼續升息的可能,市場交易的美國國債殖利率也從低點回升,拉大美元與亞洲貨幣的利差,資金迴流美元屬正常現象,關鍵是今年的震盪遠低於去年,只是餘震等級的調整,並無潛在的結構性風險。
臺灣在中央銀行縝密的調控下,新臺幣的匯率波動幅度堪稱是亞洲貨幣中最穩健的,低波動的匯率降低進出口場廠商與資產管理業者的避險成本,相較於劇烈震盪的日圓與韓元,臺灣中央銀行提供的「減震」服務,非常有利於總體經濟的穩定。
更有趣的是新臺幣對日圓匯率升值到1日圓兌0.215新臺幣的歷史高位(1新臺幣約可兌換4.651日圓),對需要大量進口日本關鍵零組件的製造業者、與蜂擁至日本旅遊的臺灣消費者來說,創造了屬於臺日經濟結構互補的雙贏效果,而臺灣投資人最近跟隨巴菲特加碼日股,也受惠於強勢的新臺幣匯率而顯著降低了投資成本。
總結來說,今年亞洲貨幣集體兌美元貶值的現象無需過度憂慮,反而是有利於各國實際經濟狀況的發展,中國大陸正在調降人民幣利率,匯率貶值創造寬鬆環境,有利於實體經濟復甦;日本利用低匯率爭取國際中長期資金,提升企業獲利;還有新臺幣匯價波動持穩等,都是各國政府依據自身經濟需求進行的合理調整,不只爲下半年的進出口旺季創造有利環境,也爲中長期的經濟結構調整提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