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臺灣科技人才恐成爲美中科技戰的受害者

工商社論》

由美國前任總統川普在任內所片面掀起的對中國製裁「戰爭」,從最初的懲罰性關稅制裁戰,進而提升爲貿易制裁戰。儘管效果遠不如美方的預期,但續任的拜登總統卻不善罷甘休,反而又另闢對中科技制裁的新戰場。

檢視拜登所啓動的美中科技戰,先是透過制訂晶片法案,以高額的投資獎勵租稅優惠,期能吸引以臺積電爲首的境外高端晶片研發生產廠商至美國投資設廠。緊接着又明白規定禁止半導體設備商出售14奈米以下設備給中國科技業者,以及禁止AMD、NVIDIA等美國科技企業出口高階晶片給中國與香港的中資企業。

到了今年10月,美國政府又進一步擴大「去中化」的戰略部署。包括以行政命令禁止美國公民與綠卡持有人在中國半導體企業任職,或協助裝機;以及促使戴爾、微軟等指標性美資科技企業,除了要普查其供應鏈中,所有中國IC設計公司產品、晶圓代工廠的代工產品,並要求供應鏈廠商評估產能多快能離開中國。

綜觀美方所推出的這一系列攸關「美中科技戰」的策略與措施,直言之,其實就是要確保美國在高科技產業研發製造的壟斷地位。而其「長鞭效應」則不只是讓具有美國公民或綠卡身分的中國「海歸派」陷入兩難;同樣的也將讓臺灣的相關高科技人士陷入類似的兩難「情境」。

於此姑且不論美國是否及何時會啓動「長鞭」,規管到在海峽兩岸外企或臺企工作的相關高科技人士,但在臺灣儼然已成爲科技產業界的熱門議題。具體的事證就是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於26日邀請新改組的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前來報告並備詢時,民進黨立委張廖萬堅就率先指出,在美國爲了避免人才外流而規定美國公民或綠卡持有人,不得在中國大陸半導體行業工作的新樣態下,中國大陸可能會轉而向臺灣挖角,以致對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產生衝擊。從而,立委乃具體的要求,政府也應加強管制臺灣半導體人才的流動。

面對立委的質問,吳政忠主委的迴應倒是令人刮目相看。他先是指出臺灣和美國的狀況並不相同,進而強調人才流動不能亂管,國科會能做的是建構好環境,讓半導體人才覺得在臺灣工作有好處,而且喜歡臺灣。

檢視立委與國科會主委的這一番詢答,姑且不論立委所倡議應加強對半導體人才流動的管控,是基於對行政部門應超前部署的善意提醒,抑或是也挾帶讓執政當局得以名正言順的規管人才自由流動的理由,相較之下吳主委迴應「人才流動不能亂管」,比起先前通傳會(NCC)提出制訂「數位中介服務法」的規劃,卻因遭到質疑想要藉此干涉、影響言論自由而只能自討無趣的被迫下架案例,堪稱是難能可貴的「空谷足音」。

然而,當無黨籍立委黃國書質詢時,提醒吳主委,爲防範臺灣成爲中國大陸挖角人才的目標,其實立法院已經修法通過「國家安全法」。其第三條明文規定任何人不得爲陸、港、澳等境外敵對勢力組織,以不正當方式取得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的營業秘密,並責由國科會協商制訂「國家核心關鍵技術」審查辦法,具體規範「核心關鍵技術」的認定與遵行事項。

所幸吳主委在答覆黃立委的質問時,倒是前後一致的表示到底哪些要列爲核心關鍵技術「並非主委說了算」。除了未來會由產官學研組成的審議委員會負責審議,而國科會在訂規則時,也會和產業溝通,並遵守程序正義,不會損及產業利益。

儘管如此,由於此一「審查辦法」早已定調預計在今年底出爐,意謂着在剩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國科會除了要博採周諮相關產官學研的意見。在擬訂草案後,又需要與其他相關部會進行溝通、協調,繼而再由目前尚未組成的審議委員會進行最後的審議認定,接着才能由國科會提報行政院會認可。如此冗長的諮商和溝通行政流程,最終是否能夠符應吳主委所標示的「不能亂管」,抑或虛晃一招地讓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及相關專業人士,在美中科技戰的長鞭效應下成爲無辜受害者?大家不妨拭目以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