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拚經濟取代穩物價 央行升息可望就此止步
中央銀行21日舉行第三季理監事會議,央行總裁楊金龍在會後宣佈決議維持利率不變。圖/顏謙隆
中央銀行第三季理監事會議結果符合外界預期,利率按兵不動。在此同時,央行也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從6月的1.72%降至1.46%;對照央行估算今年物價上漲2.22%、明年漲幅更可望降至2%以下,充分顯現央行現階段重點已從穩物價轉爲拚經濟。
在這樣的前提下,可以預見,央行前一波的升息趨勢應已畫下休止符,就算央行短期仍對物價留校察看,貨幣政策不會驟然從緊縮轉爲寬鬆,但後續調高利率的機率也不高,政策利率到明年上半年應該都會維持不變。
綜觀央行這次的決策有跡可循。首先當然是美國聯準會(Fed)宣佈政策利率不變,維持在22年高點。Fed去年3月起積極升息,但隨着通貨膨脹降溫,近幾個月升息腳步明顯放緩。本次聯邦資金利率目標區間保持5.25%~5.5%。
Fed政策目標因爲是鎖定物價,不排除年底仍有升息1碼的空間,但也不見得會升好升滿。對照國內物價情勢逐季走緩,和美國不同,但經濟表現不如預期,央行此時對升息踩剎車,可說合情合理。
其中,主計總處先前估計第四季出口可望年增10.04%,進而預測今年全年經濟成長可達1.61%,但從經濟部公佈的8月外銷訂單來看,仍呈雙位數衰退、年減15.7%,第四季雖有機會轉正,但全年已確定出現連續第二年衰退。
臺灣出口表現差,也有部分原因來自大陸,財政部統計8月臺灣對陸港出口129.8億美元,年減14.1%,連13個月衰退,且因大陸內外需疲軟,預估對陸港出口到年底都難以轉正,可能追平連17黑的史上最長衰退紀錄。
由前八月臺灣出口減少519.7億美元來看,其中對陸港出口即減少299.83億美元,等於出口衰退有近6成是因來自對陸港的出口減少。更直接說,即是大陸經濟情況如果不好,勢必會衝擊到臺灣,臺灣難以獨善其身。
央行也認爲在全球景氣下行風險及通膨壓力仍存下,除持續關注主要經濟體緊縮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應,也同時注意大陸經濟下行風險和國際原物料價格變化、地緣政治風險、極端氣候等對國內經濟金融的影響,以調整貨幣政策。
央行理監事會議決議文更直指今年國內經濟成長不如預期,且預估今、明兩年產出缺口皆爲負值,影響全球經濟金融前景的三大不確定性因素即是主要央行貨幣緊縮的累積效應、大陸經濟下行風險升高和全球經濟零碎化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爲了穩定人民幣匯率和提振市場信心,9月15日宣告降準1碼,是人行十個月來第三次降準,累計共釋放人民幣1.5兆元以上的資金進入市場,但人行此舉是否可帶動實體經濟明顯回溫,尚待觀察。
臺灣當然不像大陸有解決建商和銀行流動性的問題,也沒必要仿效大陸採行寬鬆政策,但在美國的緊縮力道趨緩、大陸又採行寬鬆政策的情況下,臺灣貨幣政策可操之在己的空間相對有限,維持利率不變是較妥適的因應方式。
就央行自我定義的「溫和漸進緊縮貨幣政策」來看,對應的主要是先前激進式的緊縮,也就是外界常形容美國的暴力升息。因此央行要傳達的弦外之音並非緊縮,而是溫和漸進,不完全把話說死,但確定不會再像先前緊迫升息。
大象轉身時需要回旋的空間,特別是先前美國貨幣政策多次急轉彎,自極度寬鬆轉爲高度緊縮,對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衝擊明顯可見,這也讓包括臺灣在內的多數央行,近期處理貨幣政策時相對保留空間,不再力求一次到位。
且就另一方面來說,央行升息,可能因利差因素造成匯價走強,在臺灣出口表現相對不佳之際,央行就算不刻意以弱勢匯價來出口競爭,也沒有本錢再透過升息政策來吸引資金、推升新臺幣。
央行6月和9月已連續兩季維持利率不變,目前除外有中美兩大經濟體貨幣政策的影響,內部則面臨經濟成長率恐不保2,但通膨壓力趨緩、物價漲幅可能回到2%以內的奇特交叉,加上今年還有選舉因素,升息應該就是到此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