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建構一個有利生技產業發展的資本巿場

工商社論》

生技產業是全球各國都高度看好的未來產業,也是過去30年,不分黨派政府一致大力推動的「策略新興產業」。但在發展的漫漫長路中,始終未能達到國人的期待,原因何在?簡單來說就是水土不服,臺灣有諸多生技產業發展所需的環境、法規、及機制均尚未到位,而其中之一,就是要有一個能支持生技產業長期發展的資本市場。

生技產業與臺灣過去所熟悉的製造業大不相同。我們熟悉的電子、半導體、化工、機械等產業多以製造爲主,屬於「工程產業」(Business of Engineering),在公司成立開始投資時,基本科學原理都已釐清,接下來的重點,在於如何找到好的應用,如何建廠大量生產,如何降低成本,如何做好供應鏈,這當中雖仍需要許多技術及產品的發明改良,但不確定性較低,也較接近市場,因此風險相對較低。

但生技產業則是一個「科學產業」(Business of Science),從早期生命科學尚在研究階段就已成立公司,是一個起步早、時程長,不確定性高的創新產業。再加上因攸關生命安全而受到法規嚴格管制,導致生技產業的產品開發時程更長、所需資源更多、成功機率更低。這樣的科學產業能投資嗎?這可以從國際上很多成功生技案例得到答案。

以美國那斯達克(Nasdaq)爲例,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目前上市的生技公司,不但尚未獲利,也還有許多公司沒有營收,但它們的股價和市值卻很高。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在30年前上市、當年沒有營收和獲利的小型生技公司如Amgen、Genentech 等,如今已經發展成全球知名的大型藥廠,投資人收穫滿滿。所以生技不但可以投資,一旦成功,單價高、市場大、回收倍數非常高,是一個高風險、高報酬的產業。

在資金募集方面,由於生技產品從研發、到上市、到獲利的時程拉得很長,往往須要1、20年,很少投資人可以忍受那麼長期沒有回收,因此投資必須經由轉手分階段完成。有些專投早期研發型公司,有些專投中期公司推進臨牀驗證,有些則專投晚期生產銷售的生技醫藥公司,每個階段都創造不同的價值,即使產品尚未進到市場,也可以有不同的估值及回收。

因此,相對於一般製造業一次投資、短期回收的「百米短跑」相比,生技產業的投資像是一場「接力馬拉松」,必須要靠許多不同的公司分段合作,一棒接一棒,才能跑完從研發到商品化、進而最終獲利的終點。

針對這些特性,生技產業投資及募集資金的平臺,也必然與一般講求規模和短期獲利的股市大不相同。首先它的投資人必須要有高風險高報酬的胃納,其次要有管理及承擔更高風險的能力,更須要有前瞻而深入的科學及研發知識,及熟悉生技產業營運模式及評價的專業,而投資交易的平臺及規則需更靈活有彈性。美國因爲有這樣具前瞻性、能支持高風險的資本市場及投資人,纔可能培養出今天蓬勃發展的生技產業。

最近看到證交所創新板(TIB)積極主動對外招商,充滿着專業熱情,令人印象深刻,也爲臺灣生技產業看到了新希望。創新板符合創新科學產業早期無營收、開發時程長、及高風險高報酬的特性,應該可吸引相當多創新公司及專業的投資人。

目前的瓶頸,在於交易及融資量能尚嫌不足,且國際能見度較低,期望未來能加強國際推廣合作,進而引進更多外資。此外,如何做好高風險的監管機制,避免劣幣驅逐良幣,也是需要特別加強的。當然在這樣的資本平臺上,投資人本身就需要負擔起較高的成敗風險和責任。但無論如何,這個資本市場還需要贏得投資人及上市公司的長期信任,只有培養出更多成功的上市公司,投資人才會買單,市場也纔會興旺。

總之,創新產業的發展主要靠兩隻腳,一隻是創新科技和團隊,另一隻則是充裕的資金,沒有資金產業無法存活,而像生技這類高風險的創新產業,尤其需要有能承擔高風險的資金來支持,纔可能持續投入研發,把創新產品推到市場上。

如果一個國家一直停留在傳統低風險的投資思維,而缺少願意瞭解創新科技、且喜歡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人,也缺少能提供高風險高報酬投資交易的資本市場,那這個國家就不可能發展真正創新的科學產業。我們期待將來創新板能成長茁壯,爲臺灣生技產業帶來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