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一帶一路」戰略轉向 評議全球政經發展

「一帶一路」透過基礎建設,深化帶路國家之間的交通。圖/新華社

就在臺灣國慶日衆聲喧譁之際,中國大陸發佈了「共建一帶一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除了盤點十年成果,並指出下一個階段的方向。中國外交部也隨即在11日宣佈,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17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主題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

種種訊息顯示,在可預見的未來,大陸仍會持續推動這個被喻爲「中國版全球化」的戰略,但會有重大轉向。因此,吾人必須高度掌握其發展,以預測其對全球政經情勢乃至臺灣造成的影響。

回顧2013年大陸之所以啓動「一帶一路」戰略,有其政治經濟雙重意涵:從政治層面來看,此戰略主要希望大陸由過去的「面向海洋」轉往「面向陸地」,強化與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的聯繫,以抗衡美國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戰略。從經濟層面來看,一方面希望透過更大市場的整合,爲大陸經濟增添動能;另一方面,則是扭轉改革開放以來重沿海、輕內陸的區域發展模式,以類似「軸心翻轉」的概念,讓長期處於經濟發展邊緣地帶的新疆、雲南、貴州等地一躍成爲經濟增長「龍頭」。

「一帶一路」強調全方位多領域的互聯互通,白皮書洋洋灑灑臚列了大陸「一帶一路」十年來的成績,包括:與151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透過建設包括中歐班列、港口、油氣管道、輸電網、跨境光纜等基礎建設,深化帶路國家之間的交通。與此同時,大陸和帶路國家雙向貿易年均增長6.4%,累計達19.1兆美元;雙向投資累計超過3,800億美元;爲消除投資貿易障礙,大陸亦和2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21個自由貿易協定(FTA),和135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雙邊投資協定;與11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避免雙重課稅協定;與35個共建國家實現「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

白皮書亦指出十年來大陸和20個共建國家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在17個共建國家建立人民幣清算機制。值得注意的是,白皮書強調十年來在「一帶一路」國家創造了42.1萬個就業、培訓了1萬多人;且預計到2030年,「一帶一路」可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將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或許大陸「一帶一路」白皮書只是一家之言,這些亮眼數字背後存在一些仍待解決的問題。例如一些基礎建設投資效益低落,甚至是無效投資;或是有些「一帶一路」國家並未感受「帶路」所創造的經濟果實,反而因重要基礎設施被大陸主導,因此質疑「一帶一路」造成債務陷阱,是經過包裝的新殖民主義。諸如此類的批評與質疑,近來不絕於耳。

然而,大陸並非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隨着大陸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大陸開始強調「共建高質量一帶一路」,並調整路線,希望爲「一帶一路」創造新的前景。誠如美國華爾街日報評論:「一帶一路」還不到出局的時候,我們認爲大陸重塑的策略方向可能如下:

首先,加速標準輸出,以突破美國科技封鎖。大陸將加大「數位絲綢之路」、「創新(科技)絲綢之路」等策略力度,向外推廣大陸的技術標準或系統,藉此抗衡以美國爲主的西方陣營的「去中化」,以維繫大陸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從過於聚焦硬體的基礎建設,逐步轉到其他領域的開展。

其次,擴大跨境電商,促成人民幣國際化。由於「一帶一路」國家對大陸過多的債務積累,阻礙了人民幣國際化推進。隨着大陸未來對帶路國家大規模基礎建設投資的降低,並擴大跨境電商在「一帶一路」的比重,將爲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增加新動能。

最後,強化文化交流,塑造中國正面形象。爲化解國際輿論對大陸新殖民主義的批評,大陸將強化文化層面的交流,透過文化交流、體育活動、旅遊往來等軟實力的浸潤,提高一帶一路國家人民對大陸的認同感。

大陸「一帶一路」的戰略轉向,將爲全球政經情勢帶來怎樣的發展?相信這是未來全球注目的焦點。但在減少基建投資的同時,未來大陸勢必要更加註重財政效益;同時,亦將着重與帶路國家在電子商務、數位發展、金融商務、物流等新型服務業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大陸必須展現負責任大國應有的擔當,並嚴肅看待推動「一帶一路」過程中國家形象的維護。

大陸推動「一帶一路」的前景,就如大陸領導人所說,絕非一馬平川。但大陸承諾要打造更具創新與活力、更加開放和包容的「一帶一路」,吾人除應正面肯定,在戰亂頻傳的此刻,更應期許作爲世界第二大國的大陸,能落實白皮書結論:以對話彌合分歧、以團結反對分裂、以合作促進發展。如此,纔是世界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