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拆解中國恆大集團債務的風險與機會

工商社論

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中國恆大」面臨破產危機,引起全球媒體的關注,中國恆大是全世界囤積土地面積最大的房地產集團,擁有超過一整個臺北市的待開發土地,不過負債金額超過3000億美元,也是全世界負債金額最高的單一企業。恆大的財務危機不是新聞,三年前在香港發行的美元公司債利率就已經超過10%,從2019年底,在北京當局強烈要求下,恆大集團對全國600多個銷售中的樓盤祭出「七五折售屋」,以跳樓大拍賣的價格加速回收現金,力圖降低負債。

但是恆大全力減債仍然無法挽回頹勢,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恆大股價今年已經跌掉74%(從1月4日的每股14.14港元,跌至上週五的3.62港元),公司總市值剩下480億港元,相較於超過2.3兆港元的負債,公司股東價值形同歸零。此外,信用評等機構Moody's將恆大評級從「Caa1」下調至「Ca」,惠譽也宣佈將恆大與子公司天基控股的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從CCC+下調至CC,正式列入違約評級。嗜血的國際媒體紛紛以「中國版的雷曼風暴」來描述恆大破產危機,最近頻頻發佈反中言論的金融大鱷索羅斯,則在《金融時報》撰文提出「恆大違約可能導致中國經濟崩潰」的警語。

不過,西方媒體以華爾街的觀點來預測恆大破產的衝擊,可能忽視了北京當局「防範重大金融風險」的決心。恆大地產、以及橫跨汽車、旅遊、體育、文娛與金融事業的恆大集團,面臨財務危機多年,恆大集團的重整方案,早就放在主管經濟金融的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桌上多時,這次恆大在海外交易的股票與債券大跌,正是有關當局啓動恆大重組計劃的結果。

在香港交易的恆大股票與美元公司債,可能是整個恆大重組計劃中受傷最重的外圍,但是恆大所持有的土地、國內銀行貸款、乃至國內供應鏈的相關廠商,則是正在進行中的恆大重組計劃陸續要保護的對象。大到不能倒的恆大分拆重組已經啓動,具體保障恆大往來銀行的權益,將恆大集團依據地理與業務拆解成數塊,由拆解後的各地方政府、國企與銀行接手,確保員工與廠商的工作,並且避免分拆恆大的過程中觸發房地產不理性賣壓。總結來說,以「確保金融穩定」爲最高指導原則的恆大重組計劃正在進行,而且大陸官方早已築好層層防火牆,不會發生索羅斯所說「導致中國經濟崩潰」。

中國經過改革開放至今四十餘年的膨脹,原本就存在大量膨脹後的水分,過去因爲銀行「剛性兌付」的承諾,以及國營企業萬年不倒的神話,債務泡沫越積越厚,不過,近幾年有關當局積極處理各項金融風險,從地方政府債務危機、P2P互聯網借貸風暴、一直到去年爆發北大方正、清華紫光等國家級企業重組,關關難過關關過,在「有秩序違約」的前提下,把各種金融危機的引信逐一拆除。

從2013年底,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城市建設綜合開發公司,創下第一個有官方紀錄的地方政府債務違約案起算,中國債務風險的處理已經進入第八年,雖然處理的金額越來越大,涉及的層級越來越高,但是都沒有觸發連鎖性的金融風暴,也沒有外界擔憂的社會安全危機,如今政府出手處理恆大集團的債務問題,大致也是遵循「穩金融、穩社會」的重大原則,有秩序拆解恆大集團的資產負債。

當然,中國恆大畢竟是全球負債金額最高的企業,拆解與重組到處埋藏了不確定的引信與火藥庫,最終無可避免的海外債務重組甚至股票下市,也可能衝擊國際投資人對中國長期發展的信心;而拆解國內房地產與集團子公司的業務,也必須確保承接的企業有能力逐步消化接手的資產與負債,恆大重組的任務極爲艱困,絕非一時三刻可以宣稱勝利,未來一段時間當然隨時都有觸發危機的可能,也考驗劉鶴等金融官員的治理能力。

各界更爲關心的是,重組恆大對於中國龐大的房地產市場會帶來正面還是負面的衝擊,在習近平「房住不炒」的政策方向下,中國的房地產政策正在九十度急轉彎,2021年至今八個多月,各級政府關於房地產調控的政策累計突破400次,平均每個月有超過50個房地產調控政策,核心特點是「收緊」,包括住建部約談地產開發商、整頓仲介機構、限制二手房定價與貸款、全面打擊學區房等。

北京當局一方面急速冷卻房地產市場,另一手又必須推進中國恆大重組,拆解房地產開發商的債務風險,大陸相關訊息又嚴控得密不透風,海外分析師只能霧裡看花。我們認爲索羅斯的警語固然刻意誇大,但是大陸房地產轉型的前景也絕非一路順風,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改革當然是全球經濟穩定運行的重大變數之一,絕對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