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藏富海外 解密金融帳連49季淨流出的真相

工商社論》

依據中央銀行最新公佈的第三季國際收支,金融帳單季淨流出238.5億美元,已經是連續第49季淨流出,且合計12年多以來,金融帳淨流出金額合計達7,031億美元。金融帳淨流出代表資金外逃或臺灣對外資沒有吸引力?其實沒有辦法如此簡單回答,主要是造成金融帳外流的原因之一,其實是臺灣「太有錢」。

用最粗略的方式解釋,國際收支即一國的帳本,單看金融帳變化,難免以偏概全。臺灣金融帳確實連49季淨流出7,031億美元,但同時臺灣經常帳自1998年第二季以來,已連8季順差,且出超金額合計達1兆1,155.62億美元。

當一個家庭收入增加,投資理財部位自然會跟着提高,因此金融帳淨流出不完全和資金外逃劃上等號,而是當一國長期經常帳順差,因國外收入大於支出,會使該國對外淨債權增加,其中由民間部門持有的部分,即爲金融帳淨流出,央行持有的部分則是央行準備資產。

檢視金融帳淨流出的面向很多,從整體角度來看,臺灣由於經常帳長期順差而累積國外淨債權,目前穩居全球第五大淨債權國,因此就金融穩定而言,臺灣金融帳淨流出反映民間海外資產、投資多,不像部分淨負債國家,必須擔心因金融帳淨流出造成國家流動性風險。

從新臺幣匯率的角度,同樣可以解釋爲什麼不能僅看金融帳而忽視經常帳,如果單看金融帳連49季淨流出如此龐大的金額,新臺幣過去12年來應該一路貶值,因此要加上經常帳順差匯入的部分,才能解釋爲什麼新臺幣於此期間,並未因資金外流而狂貶。

金融帳淨流出對臺灣經濟金融發展,也不是全無正面助益,依學理來說,國人對外投資如獲取合理的投資報酬,可提高國人的可支配所得;企業藉由對外直接投資,取得關鍵技術,提高競爭力,有助確保在全球價值鏈的關鍵地位;充裕的國外資產可提供國內金融業者發展財富管理的基礎;足夠的對外淨債權有助支撐國際信評機構給予臺灣較高主權評比,進而降低企業對外籌資成本。

不過,金融帳淨流出對金融穩定仍是警訊之一,雖然不宜小題大作,也不能完全無視。金融帳包括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其中直接投資即是以生產爲目的、長期投入資金的部分。至於間接投資,則以股權、債券等財務投資爲主。

其中,國人投資海外股、債和基金等連續43季淨流出,投資債券的部分更已54季淨流出,顯示包括壽險資金在內,對海外投資確實高度依賴。

但相較國人長期且持續的投資海外市場,外人間接投資(主要即外資投資臺股)的波動較大,包括今年第三季外資間接投資淨流出194.04億美元,創史上單季最大淨流出金額。且外資去年三、四季淨流入投資臺股後,今年前三季外人間接投資都呈淨流出,今年以來合計淨流出金額達472.75億美元。

從相關數據不難發現,臺資長期穩定進行海外投資,可是外資來去卻常有如一陣風,雖然因臺灣資本雄厚,不至於因外資動向動搖國本,難免還是會因爲外資的進出影響股市和匯市的穩定,因此觀察金融帳變化時,對外資間接投資的變化,還是值得注意。

另一個問題則是,雖然臺灣是淨債權國家,理論上流動性安全無虞,且金融帳外流很大一部分來自居民對外間接投資,某種程度也算是藏富於民、藏富於海外,可是如果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發生大幅波動,這些民間投資或存放在海外的資金,未必可以或願意及時迴流臺灣。

正因如此,儘管金融帳淨流出可能是緣於經常帳大幅順差的結果,也可能因此增加臺灣對外淨債權,政府仍責無旁貸,有必要思考如何減緩金融帳的外流。

要減緩金融帳外流,首要之務還是提高臺灣的吸引力,包括投資環境和金融工具都是政府可着力之處。以投資環境來說,除了吸引外資來臺設廠,先前政府推動的臺商迴流投資專案,就算沒辦法把資金全吸回國內,多少可減少資金流出。

此外,資本市場的成熟度和金融工具的多樣化,也是決定資金要留在臺灣還是到海外投資的關鍵,不論內外資,自古以來,資金逐利而居就是不變的真理,市場有彈性、獲利有看頭的地方,往往就是資金的歸宿。

良好的市場和收益除了有助吸引外資,目前壽險業逾新臺幣20兆元的海外投資部位常面臨匯兌風險,要是國內有適當的投資環境和工具,被迫離鄉背井去追逐高利的壽險資金或許也可以減少一點。

當然,海外佈局除了逐利,部分也兼具分散風險的考量,但政府應該努力的方向,就是儘可能讓臺灣人賺到的錢可以留在臺灣,有更好的去處、發揮更大的效用,進而提振內需,這纔是檢視金融帳淨流出時,爲政者應關心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