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繪人文灣區美好藍圖

在日前舉辦的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人文灣區 機遇灣區”分論壇上,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霍啓剛說:“香港可以發揮金融中心及專業服務優勢,發展文化品牌估值、保險、融資,放寬文化企業上市的條件,在上市條例裡鼓勵發行文化債券、基金髮行等,以共同投資基金投資文化企業等,成爲培育文化獨角獸企業的搖籃。”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5週年,《綱要》中特別提到“共建人文灣區”,完善大灣區內文化創意產業體系,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大灣區文化軟實力。5年來,大灣區文化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進一步融合,《2023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趨勢研究報告》顯示,大灣區文化產業規模超過2萬億元,規模以上文化企業近萬家。

香港藝術學院前院長、香港中文大學客席副教授茹國烈表示,“11個城市有各自的生活風格、藝術創造、記憶傳統,只要利用得好,大灣區文化就能夠相得益彰”。

大灣區豐富的人文底蘊,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基底。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金山表示:“以文促商,以商帶文,粵港澳大灣區是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實踐者與引領者。以每年的端午節爲例,大灣區有着全國時間最長的龍舟月活動。這一盛事是對我國傳統歷史文化繼承性的體現。”

“大灣區有很好的前景,在於人才聚集和潛力發揮。”知名作家、編劇何冀平表示,大灣區文化交融,既有文化基礎,也有科學視野和國際視野,充分結合會催化出大量優秀的文化作品。

一衆科技企業和科研院所在大灣區蓬勃發展,文化與科技多元融合,給文化創業者帶來資源與機遇,也進一步延伸了文化產業鏈。當前,大灣區文化智造相關企業投融資最受歡迎,元宇宙、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概念熱度不斷上升。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提出,文化是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強項,澳門具備向世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價值和中國理念的基礎條件,應作爲中外文明交流互鑑的渾然天成的基地。

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許欽鬆表示,廣東較早接觸外來文化,把中國文化通過海上貿易渠道傳播到世界各地,嶺南文化的內核是“直通中西、融匯古今”,至今仍在顯現作用。

星競威武集團董事長何猷君認爲,大灣區金融資本、供應鏈、科技研發、人才儲備、市場機遇等居全國領先地位,大灣區企業應主動向外拓展,做到科技和產業互聯互通,做大做強基本盤。

更好發揮大灣區協同發展優勢釋放文化發展活力,需要進一步健全保障機制。霍啓剛表示,爲承辦第十五屆全運會,粵港澳三地已建立粵港澳常態化聯絡機制,這一機制應在賽後積極沿用。“還可以探討制定跨城市的體育場地租用機制、資金流動便利措施、人才標準互通互認等更廣泛的議題。”霍啓剛說,“在做好基礎設施‘硬聯通’的同時,還需要以文化交流合作的形式去鞏固融合成果。”霍啓剛建議,建立大灣區主要城市的統一審批機制、溝通機制,建立有關文化場所、團體、資源、活動和需求的資訊平臺,共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比賽品牌和文化IP、表演節目,以粵港澳作爲立足點,對外講好中國故事。

劉金山表示,嶺南文化的一大特色在於包容與創新。從歷史上對外商貿交流到第135屆廣交會的舉辦,從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的蓬勃涌現,展現了大灣區包容發展的風範。 (經濟日報記者 曾詩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