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趕不上損壞 北市人行道難行

北市議員李明賢(左二)發現,許多舊的人行道鋪面已破損,並形成高低落差造成行人通行危險,又容易積水,除整體不美觀也影響通行。(李明賢辦公室提供/遊念育臺北傳真)

臺北市1999年開始人行道更新,但時隔23年,舊的人行道鋪面出現破損,北市議員李明賢調閱資料發現,人行道不平案件數逐年升高,去年就有1000件、今年截至7月也有450件,他痛批,人行道更新速度比不上損壞速度。對此,新工處表示,已逐年編列預算來維護人行道環境。

根據統計,北市人行道總面積爲280萬4147平方公尺,從1999年至2022年7月,累計更新面積達到262萬3925平方公尺,佔全市公有人行道總面積約爲93%,但李明賢發現,許多舊的人行道鋪面已破損,並形成高低落差造成行人通行危險,又容易積水,除整體不美觀也影響通行。

李明賢痛批,人行道更新速度比不上損壞速度,他要求新工處思考如何改善人行道坑洞逐年增加的問題,並提出相關措施。對此,新工處指出,平日會定期巡查及零星修繕人行道。

新工處說明,如接獲民衆透過1999反映人行道缺失,會在1小時內派員到現場確認狀況;4小時內完成臨時性處理或設置安全維護設施,避免行人發生危險,同時登錄管理系統定期修復。

新工處強調,針對人行道狀況不佳的路段,納入年度計劃性更新,並採透水鋪面爲原則,同時逐年增加年度更新人行道預算金額,維護人行道環境。

除了人行道外,北市道路也經常出現破損和坑洞,造成民衆傷亡。李明賢發現,北市道路修補案件也是連年升高,從2020年的7309件攀升至2021年9956件、成長36%,截至今年7月,就已達到7133件,今年道路修補案件恐破萬件。

市府每年都會針對道路修補的路段檢討,李明賢認爲,市府應改爲每季檢討一次,針對一再出現問題的路段,光靠修補坑洞是沒用的,應做更深層的路基改善,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對此,新工處指出,道路正常使用年限爲6至8年,而近年因氣候變遷,經常出現連續降雨,加速路面老化,纔會導致路面修補案件上升;針對經常損壞路段或區域,已列爲觀察熱區,第一時間會先採適宜工法與材料做局部修復,後續則會觀察取得科學化數據,作爲養護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