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潛心造芯4年,出貨量將超1億顆?董明珠的努力,很多人不知道

董明珠說過的“大話”,如今又一個實現了。

2018年4月,首次透露自己芯片夢的董明珠對媒體說:“哪怕花500億,格力也要把芯片做成功”。不過當時對董明珠投來的不是掌聲,而是一片嘲諷聲。不少專家學者“擺數據、講產業”,反覆論證“董大姐”的異想天開,市場更是用股價大跌8.97%,對格力造芯投出極具分量的反對票。

然而4年後的今天,格力用事實證明,董明珠對芯片的執念,絕非說說而已。

據瞭解,由格力旗下零邊界集成電路公司生產的芯片每年出貨量,平均在3400萬顆以上,而據業內人士估計,今年出貨量超過1.35億顆,已成定局。

與此同時,零邊界推出的工業級EM32系列、EAI系列芯片,已於今年成功通過ESD第三方權威檢測,在性能可靠性、產品良率等方面,都達到同級別進口芯片水平。

短短4年時間,格力憑什麼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呢?

一、佈局工業芯,斷絕外企打壓念頭

格力半導體重金研發的工業級32位MCU,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工業控制、汽車電子設備、家用電器等領域的微控制單元。

從內部構成來看,MCU集成了多個高級通用計時器,內置多路高速雙ADC和模擬運放,因而在電機控制場景中,MCU相較其他芯片有着更突出的運算優勢。

反映在空調運行中,MCU芯片搭配空調固有的馬達控制功能,可讓空調在低噪音、低振動的運行同時,始終保持最佳能量效率,緩解原本由機械馬達頻繁開關導致的耗電過高問題。

測試數據表明,相比單馬達控制壓縮機的傳統空調,應用MCU的新型空調,在同等溫控要求下普遍減少了25%到30%的耗電量。而如此關鍵的器件,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都由外企把持。

從2019年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以日本瑞薩、美國freescale爲首的海外芯片巨頭們,幾乎壟斷了中國MCU芯片市場的90%。而國產品牌如美的、奧克斯,甚至格力自己,都曾單方面依賴外國廠商的芯片供應。一旦海外廠商臨時上演“芯片荒”,國內空調公司會是什麼下場,想必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大家也都見到了。

所以董明珠爲什麼要研發芯片,拋開民族情懷不談,更直接的目的還是爲了提高格力空調的“自主程度”,斷絕外企可能存在的“卡脖子”念頭。

二、格力造芯套路:自研+收購

那麼話說回來,格力做了哪些事,讓它僅用4年時間,就擺脫了對外企的依賴呢?

1、專注自研,4年並非“從零開始”

嚴格來說,格力的芯片事業並不是“4年成功”,在董明珠說出那句“500億造芯之前”,格力在芯片設計領域,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

早在2015年,董明珠即拍板成立了格力微電子所和功率半導體所,專門從事空調MCU、嵌入式AI芯片以及EP系列功率器件的設計研發工作。實際上,2018年獨立出來的零邊界集成電路公司,正是由以上兩個部門合併而來,從管理者到科研團隊,一直是同一撥人。

靠着這樣一支紮實的研發團隊,格力在MCU主流工藝仍停留於90nm時,不僅將MCU做到了28nm業內頂尖水平,還使其穩定通過了最嚴苛的ESD性能測試。

2、聯合聞泰科技,解決上游瓶頸

圍繞造芯董明珠走出的另一步棋,是聯合聞泰科技,在2018年共同完成了對安世半導體的收購,從此徹底解決了格力芯片的上游供應問題。

安世半導體是全球範圍內首屈一指的半導體標準器件供應商,由安世製造的邏輯器件、分立器件以及Mosfet模塊,市場表現均穩居行業前3,而在更上游的晶體管、二極管細分賽道上,安世市佔率更長期位居世界首位。

在聞泰完整掌控安世半導體的關鍵階段,格力集團兩度出資協助。第一次通過向聞泰孫公司合肥中聞金泰出資8.8億元,用以收購合肥廣芯股份;第二次,格力旗下珠海融林出資21.15億元,收購了合肥廣訊(二者均爲安世股東)的部分股權。

最終,聞泰科技以股權置換方式,獲得了格力手中間接持有的安世股權,並憑藉79.97%控股比例,完成對安世半導體的絕對掌控,與此同時,格力也成爲了聞泰科技第二大股東。

三、結語

遙想2018年當董明珠第一次談到“500億造芯”時,雖然很多人都覺得不靠譜,但瞭解了格力一手自研,一手收購的佈局後,我們會發現董明珠的策略可謂相當地穩健。

格力在半導體領域的成功,再次驗證了一句話:多數人看見了才相信,只有少數人相信所以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