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構建“校企地共同體”
原標題:高質量構建“校企地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浙江省委要求推動高校黨建與屬地黨建相融合,全省教育系統黨的建設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探索黨建統領的校企地共同體建設。如何實現“校企地合作共贏”成爲亟需破解之題。在“新文科”行動中,推動黨建與業務兩融合兩促進,實現專業交叉與融合、平臺協同與共享,是“校企地合作共贏”的核心路徑。
紅色鑄魂,拓思政育人新格局
地域紅色文化是經過中國革命檢驗的真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探索成果,更是具有革命價值、建設價值、改革實踐價值的先進文化,其價值導向作用、鑄魂育人功能不言而喻。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身處革命紅船起航地,以弘揚“紅船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爲使命,堅持鑄魂育人,加強組織共建、資源共享,將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構建“三全育人”“五育並舉”的大思政工作新格局。其中,校地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國防教育學院,打造“紅船坊”思政教育陣地,開展“沿着紅色足跡學黨史”,講好地方紅色故事,培育校地支部黨建品牌等均取得實效,並獲得“學習強國”等多方關注。
人才共育,建校地資源新平臺
隨着“新文科”概念提出,教育部“四新”建設課程啓動,全國掀起了高等教育“質量革命風”,其核心是推動傳統文科教育從學科導向向需求導向、從專業分割向交叉融合轉變,突出強調學科建設的交叉融合、開放包容與技術人文特性。對高校而言,面對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帶來的新媒介、新技術、新場景尤其是新需求,教育質量變革必須擁抱社會,比任何時候都要更貼近基層社會、行業企業等需求,只有真正找到需求方的痛點,才能實現精準服務,纔有可能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通過選派教師到企事業單位掛職鍛鍊,組織學生“走讀海寧”,搭建社會實踐與勞動教育實踐平臺,組織學生深入工廠、高新企業、科研院所等生產研究領域“入企受教”;與海寧市學習型企業家協會合作推出“學·海”項目,常態化聘請海寧企業家、各類專家擔任學院指導老師等雙向互動,倒逼學校探索“新文科”落地路徑,產生育人“共振”效應,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融合。
產教融合,構雙生共贏新系統
要使企業從被動的壓力響應到“我要合作”的主動性邏輯,而不是慈善捐贈式或行政推進式參與人才培養,一方面政府部門要出臺更具可操作性的獎勵措施與約束性舉措,從多個維度補償企業因深度參與人才培養而承擔的經濟支出;另一方面高校要基於企業發展深度對接需求,努力助力企業全方位價值鏈提升。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努力從“產教互促、產創融合”等方位發力。緊扣海寧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特點,與海寧政府、行業企業合作共建海寧皮革城風尚學院等2個產業學院、11個實驗實訓中心和216家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推行“引企入教”、實現“課堂設進市場”,形成學校與企業渾然一體的產教融合教育模式;與海寧人社局等10餘個部門共建海寧創新創業教育學院;與海寧市司法局、海寧市經信局共建海寧企業法務學院,並已開展10屆司法審判理論與實務研討會等活動。在推進過程中尤其關注中小微企業所需,在儘量減少企業相關支出、幫助解決具體難題、提升知名度並實現更高社會價值中層層推進。在基層政府部門的助力下,努力實現雙生共贏,構建合作生態。
區域共治,促管理效能新提升
高校深度融入區域治理,是高校歷史使命的自然延伸,也是社會治理的必然環節。同時,地方政府應服務和促進高校人才培養,以高校人才、教育、數字等諸多資源優勢爲重要抓手,服務行業企業、活躍地方文化、激發多方活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切實把校地合作的改革成果轉化爲基層的發展紅利和治理實效,促進區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積極“輔政獻策”,與海寧市經信局合建“海寧市經濟與信息化研究院”,與海寧市發改局合建“海寧研究院”,與海寧市商務局合建“海寧電子商務研究院”等研究型功能平臺,開展“解讀海寧”“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試點調查”“百村調查”等系列產教融合專項調研,收集經濟、社會、民生、法治等各領域的實踐成果和經驗案例,推進基層治理相關議題研究,爲地方發展獻策輔政;同時與海寧市民政局共建海寧社會工作學院,與地方政府、醫院、學校等19家單位合作搭建公益志願服務平臺,積極助力基層治理效能提升。
文化創新,煥融合發展新活力
高校與所在地域的互動不僅體現在政產學研結合層面,更內化爲精神文化的滲透中。各地通過其深厚的人文底蘊及其教育價值涵養出新的校園文化氣質和精神內涵,爲人才培養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高校則在形形色色的教育實踐中繼承發揚區域優秀文化,並將這種地域認同的價值理念轉化爲育人實踐。“潮城”海寧以其“潮”文化、名人文化、廉政文化最具特點和意涵。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通過“潮之聲”社科理論、“潮公益”志願服務、“潮風尚”文明創建、“潮之韻”文化交流、“潮之訊”網絡文化傳播等五大工程,與海寧廣泛開展13個項目合作,創建三大“仰山”文化品牌、“海寧名人文化長廊”,開展“揚清送廉百村行”實踐調查,豐富和創新校地文化交流載體,促進校地文化融合發展、共同繁榮。
【申屠莉,作者爲浙江財經大學黨委委員、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黨委書記】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