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杏欣何玉碧:同爲清華博士,前者使父親免職,後者不想回國任教
芸芸衆生傾盡一生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有些人碌碌無爲直至生命盡頭;有些人機關算盡博取蠅頭小利;有些人大義凜然贏得一片喝彩。
正如心理學家分析的那樣,人的發展是受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能否真正成爲爲社會做出貢獻的人,真正實現人生最高的目標,不僅僅取決於先天的智力發展,更要根據其後天爲社會文化的積極影響來評斷。
能夠成爲一名清華學子,是多少中國青年們夢寐以求的事情,但奈何這座中國最高學府門檻太高,要求太高,使許多人都望塵莫及。但是隻要擁有了這份幸運,那麼人生也將成功了一小半。
高杏欣和何碧玉兩人憑藉着過人的天資和後天的不斷努力,先後於1997年和2000年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清華大學學習。
高杏欣從小在各方面都很出衆,天資過人的她生於一個較爲富裕的家庭,因此父母更是爲她提供了優良的學習環境和溫暖的“避風港灣”。
這使得高杏欣擁有了順利的學校生涯,並最終毫無疑問地進入清華大學精儀系,接受國家頂級專家的培養和教育。優質的環境,自身的嚴謹,這些都是造成一個人成功的因素。
父母的從小教導以及自我覺察能力的增進使高杏欣並沒有因爲進入清華大學而一勞永逸,而是更加刻苦認真,即使在清華校園,高杏欣依然遊走於學霸“階層”,成爲優等生中的優等生。
畢業後致力於學術研究的她,毅然決然繼續精進,考取清華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爲了使自己的知識系統更加豐富,她在考取研究生時選擇了臨近專業電子工程。
都說優秀是沒有止境的,只有更優秀,沒有最優秀。深刻意識到這一點的高杏欣選擇出國讀博,並憑藉一直以來優秀的課業水平,進入了美國斯坦福大學。
那時的她一定是父母親友眼中的好孩子,鄰居們口中的好榜樣,是即將成爲國家棟梁的好苗子。這樣的優秀並不是人人都能擁有的,但是一些人就是如此,不珍惜現在,最終悔恨終身。
但後來事情的發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高杏欣憑藉的才能,在歐盟的伽利略導航系統衛星試發階段,以一人之力破解底層算法並對其他三個波段的頻率做了編碼。
按理說這樣的能力水平對高杏欣來說是通往成功路上最好的墊腳石,是可以成爲敲開國內外導航系統專家研究之門最好的敲門磚。
但命運此時和高杏欣以及她的家人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此舉成功引起了美國當局的重視,美國看重高杏欣卓越的能力,資助其完成相關衛星導航研究。
這樣的機會對於一個亞洲人來說何其的不易,而她錯就錯最緊要的關頭並未將自己的才華和能力獻給多年培養她的祖國,轉而將北斗二代定位導航系統的破譯編碼研究成功交給美國,並接受了美國的榮譽表彰。
因爲女兒在國外做出這樣違背祖國原則的事情,巨大的輿論壓力下,父親不得以被免去職位,代替女兒默默承受着辱罵和詆譭。
好在高杏欣破解的是低級民用系統,並未涉及軍事領域以及高級機密,因此,未對中國構成實質性威脅,也沒有使一個“才女”落魄到鋃鐺入獄的地步。
與高杏欣相比,同爲清華子弟的何玉碧的行爲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何玉碧從小便天資過人,十歲上五年級,在考取天才實驗班後的四年當中就將普通人初高中才涉及的知識全部掌握。
2000年,年僅14歲的何玉碧就以750分的高分,以狀元的身份被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錄取。
出自高考大省河南省的何玉碧一時間成爲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成爲了又一個父母眼中“別人家的孩子”。優秀的人雖然在不同的領域優秀,但是優秀的經歷和過程總是類似的。
因爲不滿足於當前的知識儲備,何玉碧同樣選擇了出國深造,2004年進入美國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於2009年獲得正式學位。
在親朋好友都爲她所獲得的成就滿心歡喜,爲之驕傲的時候,何玉碧並沒有選擇回國工作,投身於國家建設,而是選擇留在了物質條件,科研條件都更優質的美國發展。
當時美國的NIH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何玉碧選擇了以獨立研究員的身份爲美國的發展奉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經過幾年的經驗積累,2016年成爲了紐約大學的助理教授。我們本該爲年紀輕輕便小有成就的她奉上真心地祝福和誠摯地喝彩,但她一心只爲追求小我的發展,滿足小我的自尊感的行爲着實令國人感到悲哀。
這讓我們不僅深思,在培養其科研能力的同時,是否遺失了或是丟棄了對她或者他們價值觀以及國家社會責任感的建設和培養?
不僅僅是高杏欣,何玉碧,還有很多人才也在歷史的進步大潮中被沖走,流失到其他國家,這究竟是世界文化相互碰撞所帶來的必然影響還是中國在這全球化過程中必須經歷的損失?
歷史的車輪追溯到上個時代,有多少老一輩的專家學者至生命於不顧也要回到祖國,爲祖國的發展和建設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爲了這個目的,他們可以忍氣吞聲,可以忍受責難。
但心中的那份初心和使命給予了他們堅持下去的勇氣,即使在異國他鄉受盡凌辱也在所不惜。
而這份爲國家,爲社會的精神似乎在這個年代被物慾橫流的風氣湮滅了,我們不禁要問,當代青年應該何去何從?答案不容置疑,堅定地跟隨黨和國家的步伐,要在爲國奉獻中成就自我,追求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