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另一場"大考"剛開始 高價填報志願靠譜嗎?

自6月23日起,多地高考分數線陸續公佈。截至目前,上海、四川、寧夏、雲南、內蒙古、重慶、陝西、湖南、河北、青海、福建、江蘇等省份已公佈各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

對於考生和家長而言,這意味着另一場“大考”開始:填報志願。

近年來,不少高校以轉專業低門檻作爲招生宣傳點,今年更有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宣佈開放“零門檻”轉專業。這是不是意味着以後選填報志願無需考慮專業了?志願填報服務到底有沒有必要購買?用AI填報高考志願靠譜嗎?

6月24日,國是直通車約訪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常莎,就以上問題進行線上討論。

專業沒有絕對冷熱一說

越來越多的高校推出“零門檻轉專業”,是不是意味着“先不必在意專業,進大學後再轉進熱門專業”?

陳志文表示,低門檻並不意味着“零門檻”,轉出容易轉入難。“上海交通大學提出的‘掛科也可以轉專業’這恰好更加合理。之前需要大一成績名列前茅纔有轉專業資格,但是如果學得好爲什麼還要轉專業?應該是大一選擇的不適合自己,才需要轉專業的機會,轉專業政策給了他們再一次選擇的機會。”

對於熱門專業一說,陳志文認爲,專業沒有絕對的冷和熱,現在所謂的熱門專業可能在十年前後都是冷門專業,這是一個行業從興到衰的正常更迭週期。無論哪個專業,成爲佼佼者都會很好就業。反之,只追求大熱專業的“好就業”而以短搏長,就很難獲得好的發展。

高價的高考填報志願服務靠譜嗎?

近年來,每到5-7月,高考志願填報服務市場就火熱了起來,收費標準從幾百到幾萬元不等。人們認爲,斥巨資爲高價諮詢服務買單的背後是“信息不對稱”。

對於這種說法,陳志文並不認同。他認爲,很多信息都是公開透明的,不存在信息差,更準確地應該稱之爲“認知差”。很多人天然地認爲行業和專業是對等的,但實際並非如此。過去有些提供志願填報服務的機構說“要去銀行工作就去學金融”,但實際上銀行首要需求的是數學人才。

陳志文表示,高考填報志願服務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家長們對孩子有了更高的追求。總擔心在某一個環節失誤,所以願意花錢去尋求幫助。志願填報指導服務主要給家長起到一個“定心丸”的作用,滿足焦慮家長的心理需求。但用一個“藥方”給所有人指導是錯誤的,提供志願填報服務的人員可以談行業發展現狀等信息,但不能替考生做決定。

他還指出,所謂“七分考三分報”這類說法都是商業機構製造焦慮的一種營銷手段。原因在於,新高考制度改革以後,一個考生甚至可以填報幾十個志願,給了考生無限多的選擇,吃虧的可能性不大。

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常莎提醒,志願填報指導機構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家長和考生要保持理智。在聽取機構整理的信息時,要注意甄別所謂信息差及內部數據的真實性。同時,高考填報志願是有時效性的,在5-7月有大量需求,所以這些機構在選擇志願填報老師時可能存在臨時招募的情況,現在沒有一個透明的機制去衡量相關服務機構的資質,機構的服務質量還需家長斟酌。

近日,教育部也發佈相關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謹慎對待市面上的各類志願填報指導服務,切勿輕信“高價”指導諮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和志願填報風險。

教育部提醒,有關部門從未發放過“高考志願規劃師”這類職業資格證書。

使用先進手段也要注意個人信息保護

在大模型、生成式AI技術爆發的背景下,用AI填報志願成爲一些考生和家長的新選擇。輸入高考地區、分數、區域位次、興趣方向等信息,就能自動生成一張高考志願信息表。上面不僅有建議的學校和專業,還包括了錄取概率,但是這種方式真的靠譜嗎?

“現在市面上並沒有真正的AI填報志願的產品。所謂的AI填報其實是基於歷史數據做的預測,從技術層面給出適合報考的學校選擇。”陳志文說,目前更完善的AI輔助志願填報還在探索,也希望這方面有真正的突破。

常莎表示,目前的AI填報志願技術由於基於大數據提供支持,大家在使用時要注意個人信息的保護,提防非法收集考生隱私信息等情況。“先進的手段固然便利,但不能忽視其背後的法律風險,不要盲目輕信或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