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我們見證了最熱的12個月

毫無意外,剛剛過去的6月,全球平均氣溫再次打破了歷史紀錄。

根據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的數據,今年6月全球平均地表氣溫爲16.66℃,比2023年同期高0.14℃。

高溫預警持續拉響,今年是否將成爲史上最熱一年?

(一)

統計顯示,全球氣溫已連續十三個月打破歷史紀錄。從2023年6月份開始,每個月的全球氣溫都打破了之前的紀錄,過去13個月成爲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時期。

據ERA5再分析數據,過去12個月(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的全球平均氣溫比1991—2020年的平均氣溫高0.76℃,比1850—1900年工業化前的平均氣溫高1.64℃。全球多個機構都在對全球溫度進行監測,結論非常明確:過去12個月全球平均氣溫已經上漲超過1.6℃。

這一溫度成爲有人類文明以來的最高氣溫,超過了全新世暖期(距今9500年至5500年前)。考慮到目前處於地球間冰期,之前爲漫長的冰期,可能需要往前追溯到上一個間冰期(埃姆間冰期),即距今至少11萬年前纔可能找到與現在差不多的溫度,而那時我們的智人祖先纔剛剛走出非洲。

(二)

過去12個月全球氣溫創紀錄,是全球變暖的必然結果。

在過去一百多年裡,人類活動大量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並且由於人類對陸地表面的大規模改造,導致溫室效應增強和全球氣溫升高。

2023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創下歷史新高,達到374億噸,如果還考慮甲烷、氧化亞氮和土地利用的改變,2023年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則達到55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以上。這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達到工業革命前(1750年)的150%以上,甲烷濃度達到264%以上,氧化亞氮達到124%以上。

過去10年裡,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平均每年增加2.46ppm (ppm代表“百萬分之一”),這一速度是過去100萬年裡最快變化速度的數百倍以上,這使得我們處於“史無前例”的全球變暖中。

回想2015年,全球多國領導人共同簽署了《巴黎協定》,希望通過大家共同努力,將全球變暖控制在21世紀末不超過2攝氏度,‌並努力爭取將升溫幅度控制在1.5℃以內。但過去12個月裡,我們已經共同體驗了升溫1.6℃以上的世界,以及熱浪、暴雨、洪澇、山火等造成的次生危害。

(三)

此番全球高溫,也和過去一年的厄爾尼諾事件密不可分。

厄爾尼諾事件是指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水溫度異常升高的現象,一般高海溫區域從南美沿岸向西延伸到日界線以西,跨越約1/3個地球半徑,這樣尺度巨大的海溫異常對全球溫度都有所影響。

一次中等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可導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約0.2℃左右,而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發生的超級厄爾尼諾事件使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約0.3℃—0.5℃。2023年的厄爾尼諾事件從2023年5月開始,峰值出現在2023年12月,這是一次中等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因此,即使扣除該事件的影響(約0.2℃),過去12個月全球升溫幅度已超過1.4℃。

(四)

從速度來看,全球升溫目前正處於加速狀態。在1970-2010年期間,全球溫度升溫的速度大約爲每十年升高0.18℃,而在2010年之後,全球升溫的速度達到每十年0.32℃以上。

這一方面是因爲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飆升,不斷突破歷史極值。儘管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時出現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暫時下降,但是疫情結束之後,排放量又迅速飆升至新高。

升溫加速可能還和全球產業升級帶來的污染緩解有關,當大氣中充滿污染物的小顆粒(氣溶膠)時,天空呈現灰濛濛的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隨着空氣污染的緩解,空氣變得更加通透,這有助於升溫的加劇。或者還可以換個說法,空氣污染對全球升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隨着空氣污染的緩解,二氧化碳飆升導致的全球變暖才完全露出了真實面目。

(五)

按照世界氣象組織和各個研究機構的預測,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已經於2024年4月和5月之間結束,近期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維持中性,而年底很有可能會發展成一次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幾乎完全相反,屆時赤道中東太平洋會出現海溫偏低特徵,從而對全球變暖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但正如前文所述,一次中性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引起的全球氣溫波動約爲0.2℃,考慮到2024年前半年的全球平均氣溫升高已經超過1.6℃,即使年底出現氣溫“踩剎車”,一年平均下來,全年的氣溫升幅很有可能依然超過1.5℃。如果是那樣,那2024年將超越2023年,成爲有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

好消息是,隨着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全球氣溫在2025年可能會有所回落,起碼會比2024年低。而壞消息是,全球增暖還在繼續,即使全球溫度回落0.2攝氏度,按照現在的增暖速度,5至6年後,全球升溫會補償這個回落值,使全球溫度突破2023年和2024年的高點,那時候將開啓一個氣候災害更加嚴重的2030年代。

(六)

2300多年前,名醫扁鵲見到蔡桓公,先後對蔡桓公說:“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蔡桓公不以爲然。月餘,蔡桓公身體疼痛,最終死亡。

1988年,著名氣象學家James Hansen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呼籲針對全球變暖採取措施,遏制全球升溫幅度,當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僅爲350ppm左右。而2024年5月,夏威夷Mauna Loa觀測站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超過425ppm。

在地球過去80萬年的歷史中,這樣巨幅的增加需要近萬年的時間,對應着地球從冰期到間冰期的氣候劇變,而如今只用了36年。

治理窗口不斷縮小,氣候災害恐將加劇,人類做好準備了嗎?(長安街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