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佔比偏低 陸學者:要摒棄提升製造業比重的思維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陸銘。(圖/取自每日經濟新聞)

當前中國亟欲提振經濟發展的信心,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陸銘認爲,中國要摒棄提升製造業比重的慣性思維,看到服務業對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

《第一財經》報導,陸銘表示,看中國GDP當中的佔比,2021年服務業已經達到53%,同年服務業就業的佔比數據達到48%,從各級產業創造就業的能力來看,第一級產業和第二級產業的就業增長都是負的,只有第三級產業就業是正增長。如果不是因爲當前仍然存在戶籍制度等一些對於城市化的阻礙,服務業的佔比也肯定超過一半。

陸銘指出,從數據上來看,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同樣的發展階段相比,服務業佔比是偏低的,並不存在「過早的去工業化」。未來要推進第二、三級產業的融合發展和相互賦能,而不是使之對立,否則,要麼不利於生產性服務業,進而不利於製造業,要麼不利於消費服務業,進而不利於提振消費內需和改善民生。

他認爲,服務業的發展能夠創造大量的就業。與第一、二級產業相比,服務業已經成爲吸納就業的主體。一些基於平臺的生活服務業,因爲進入門檻不高,還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時期,發揮了穩定就業的「逆週期」作用。

其次,服務業有助於改善收入分配。當前中國存在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中佔比較低的現象,服務業相對勞動密集,比製造業更有利於提升勞動收入佔比,有利於促進共同富裕,縮小收入差距。

再者,服務業發展還有助於促進「雙碳」目標的實現。服務業比製造業排放和能耗更少,是環境友好的產業。

最後,陸銘指出,服務業發展特別依賴於城市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因此,也將驅動人口和經濟資源在空間上分佈的集聚,它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推動高質量發展。在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的趨勢之下,人力資源的空間再配置是人口的數量紅利和質量紅利之外的「配置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