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請陳院長提出服務業發展方案─從服務業就業佔比升逾六成談起

工商社論》

二次政黨輪替從今天起邁入蔡英文執政的第八年,也是最後一年。依國發會及統計部門估計,我國服務業就業人數已接近700萬人,佔全體就業人數比重於今年首度升破60%,這原是2008年就該達成的目標,遲至今年才達到,顯示七年來蔡政府在服務業所花費的心力,極其不足。

對於長期忽視服務業,2004年行政院有點警覺,曾召開全國服務業發展會議,通過「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這個方案開宗明義即指出要調整過去「重製造業,輕服務業」的產業政策,要把過去對服務業「除弊」的心態改爲「興利」,針對觀光、文化創意、設計服務、流通等服務業提出13項旗艦計劃,其中配合修正的法律、行政命令及配合事項逾700項,並設服務業專案辦公室推動管考,以釋放服務業的發展能量,其目標是讓2008年服務業生產毛額佔GDP比率升至71.4%,服務業就業人數佔比達到60%。

遺憾的是,服務業發展方案雖提出許多願景及計劃,但功敗垂成者多,例如振興電影、振興電視產業,發展藝術產業、發展設計產業爲亞太地區創意設計重鎮,塑造臺灣成爲多元且優質的觀光之島皆是從「除弊」改爲「興利」的典範。然而由於當時內閣年年改組,人去政息,推動成果難期有成,此一方案的目標是2004~2008年服務業實質生產毛額平均年增率達6.1%,惟事後統計,平均年增率3.8%,與原訂目標相去甚遠。

也正因爲服務業成長低迷,服務業生產毛額佔GDP的比率非僅沒有達成目標71.4%,反而逐年下降,由2004年的66.1%降至去年的60.8%,近十年服務業實質生產毛額平均年增率2.4%,不如平均經濟成長率3.2%,服務業擴張力道之弱,於此可知。

當年遊內閣提出服務業行動方案,確實看出臺灣長期經濟發展的毛病,所提出的計劃也算是對症下藥,可惜今年遊內閣,明年謝內閣,後年蘇內閣,內閣如此更迭,相關計劃豈能有成?事實上,當年之所以提此方案也是着眼於隨着經濟發展,產業重心會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先進國家無不如此,近年美國、英國服務業生產毛額佔GDP已逾80%,歐盟、日本也逾70%,就連韓國也達64%,皆遠在我國之上,這說明19年前的遊內閣是看到了問題,可惜後繼無力,未竟全功。

觀察世界貿易組織(WTO)所公佈的服務貿易排名,也可以看出臺灣服務業競爭力的不足,去年臺灣服務輸出名列全球第26,比提出服務業行動計劃的2004年退步2名,反觀南韓去年排名16,日本11,新加坡、荷蘭幅員雖小,服務輸出卻居全球第八、第九,由此可知,服務業未必是大國的天下,只要能找出自己的優勢文化,政策不要朝秦暮楚,仍有可爲。

臺灣服務業生產毛額佔GDP連年下滑至60%,相反的,服務業就業人數連年升高至60%,也許今年或明年,兩條以時間數列畫出的曲線就要交叉了,這兩行數列原是正相關,不會交叉纔是,但如今卻出現即將交叉的態勢,這說明服務業雖帶來了可觀的就業機會,然而由於服務業動能不足,服務輸出太弱,因此所創造的就業機會,薪資自然不高,如今就業人數佔比升逾60%,雖是可喜,也是可憂,長此以往,臺灣的工作貧窮(working poor)將會愈趨嚴重。

各國經驗告訴我們,製造業或外移,或趨向資本技術密集已是必然之勢,已不可能創造更多的工作,相對的,服務業成爲就業機會的來源,已無庸置疑,如今美國服務業創造了80%的就業機會,德國創造了71%,日本創造74%,韓國也創造了70%,從各國發展的經驗研判,日後我國服務業部門還會帶來更多的工作機會,差別只在於是否會淪於工作貧窮而已,服務業佔GDP跌破60%,服務業就業升破60%,雖不是什麼黃金交叉、死亡交叉,但也可視爲工作貧窮2.0的分水嶺。

看看現在臺灣的服務業青年人的處境,陳內閣應檢視一下19年前的「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想想,若有一天服務業佔GDP跌到58%、56%,而服務業就業佔比升至62%、65%,這個社會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別人可以不想,身爲閣揆必須思考,綜觀各國發展經驗及昔日方案,提出服務業發展方案,如此或可爲工作貧窮的青年人找到出路,不論從經濟發展或社會安定而言,研提服務業發展方案皆有其重要性及急迫性,蔡政府在執政的最後一年自應加緊步伐,補上產業政策的最後一塊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