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過年“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你認同嗎?
來源:中國新聞網
過年回誰家過?這是一個一直以來都困擾着夫妻二人的一個問題,甚至在“大過年的”,成爲引發夫妻爭執的導火索。
中新網採訪發現,近年來,一些年輕人乾脆不做選擇,決定“各回各家,各找各媽”。除了“夫妻分居式”過年,這屆年輕人,還想出了各種各樣新的過年方式。
01
“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從2019年至今,這即將是小薩和丈夫“各回各家”過年的第五年。小薩表示,她尊重選擇各種方式探親的家庭,但她的立場是更想回自己家,不能因爲維持夫妻感情而丟掉自己的立場。
“對於夫妻關係,溝通是放在第一位的。這就好比,很多家庭可能會選擇一直回男方家過年,當有一天你說要各回各家,男方就會很納悶——‘我怎麼你了,你就要回你家?’”因此,小薩剛結婚時就與丈夫商議此事,把想法擺在明面上,過程很順利。
小薩告訴中新網,她認爲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是夫妻能夠各回各家過年最關鍵的一點 。起初,她認爲父母接受這種新觀念的速度要慢於年輕人,害怕父母會不開心,怕他們認爲兩人的婚姻不幸福,後來得到雙方父母贊同時,她甚至沒有想到會如此順利。
結婚15年了,何靜一直都是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過年。她在廣州定居,平時父母幫忙帶孩子,因爲老家陝西冬天比較冷,再加上孩子太小,所以父母和孩子就留在南方和她一起過年。而公婆喜歡在老家過年,丈夫則回老家陪伴公婆。
“我們都覺得這種方式挺好的,兩邊老人都能顧及到。”何靜談到,對此,丈夫比較好說話,公婆也很開明。
有一兒一女的劉格也表示,已經很多年都是在自己父母家過年,身邊有一些親戚朋友也是如此。因爲與公婆飲食習慣不同,並且過年時家中有瑣事需要她處理,劉格選擇與丈夫各回各家過年。
“我家的事情我處理,他家的事情他來處理,我們倆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面對說服各自父母這件事,劉格如此說。
02
回孃家,一定要等到正月初二嗎?
“年三十在婆家,初二回孃家”,是一些地方的傳統做法。
今年是晶晶結婚的第二年,按照當地習俗,結婚第一年要去男方家過年,度過了一個不習慣且想家的春節後,她和丈夫提出今年過年各回各家。然而,每當她帶着孩子和公婆打視頻電話時,他們都表示很想孩子,讓孩子回去過年,並表示一家三口不能分開過年。
“我能理解老人想孩子的感受,但我很少有時間回家陪父母,回家四個小時的車程也不是說走就走的,所以很難讓雙方都滿意。”晶晶無奈道。
她還談到,父母內心是希望女兒過年在家陪伴他們的,但還是問要不要送她回去,怕公婆不樂意,還說一家三口分開不太好。
小薩也提到,她身邊的一些親戚朋友對她和丈夫的過年方式表示質疑,有的擺出了當地的習俗規矩,勸說她不能回孃家過年,例如“初二之前不能回孃家”“在孃家過年不吉利”“過年一家三口不能分開”等。
“我不僅僅是聽過這些話,而是有人直接面對面和我聊,就好像我回孃家過年,天就會塌下來一樣。但我覺得,不能被傳統的觀念束縛住,對於這些觀點,我選擇‘自動屏蔽’,畢竟我回家,最開心的是我爸媽。”小薩說。
她在社交媒體上寫下這樣一句話——“偶爾,也會有親戚和朋友給我講過來人的‘大道理’,但沒關係呀,我左耳進右耳出,管別人怎麼想呢,我倆開心就好了。”
03
這屆年輕人,開始花式過年
除了各回各家,這屆年輕人還想出了各種各樣新的過年方式。
小薩觀察了身邊一些親戚朋友的做法,有的採取“輪班制”,即去男方家過一年,再去女方家過一年,還有的組織雙方父母一起旅遊 。
她還曾與丈夫探討,有了孩子之後該如何過年,最終兩人達成一致:孩子滿三歲之前,兩人都不回家,留下來照顧孩子,或者把雙方父母接過來一起過年;三歲之後,則還是各回各家,至於孩子想去哪邊,把選擇權交給他,讓他自己來拿主意。
劉格同樣認爲,孩子不是束縛自己選擇過年方式的因素。她認爲,過年可以有很多種選擇,比如,如果雙方父母離得近,就中午去孃家吃飯,晚上去婆家吃,或者把雙方父母接過來,再比如,年前一起陪父母們吃團圓飯,過年時則出去旅遊。
“我們現在有條件將兩邊的老人接過來一起過年了,這其實是我們一直比較想要的方式。”何靜說。
(文中採訪對象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