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讀生連續四年高考:因對命運的不甘與抗爭
本站教育綜合訊 據工人日報報道,近日來,北京、上海等多地相繼公佈高考分數線。剛剛從緊張的高考中緩過神來的考生們又要面對新的抉擇。上線的考生焦灼於報考哪所學校;高校間也在展開搶奪各省高考狀元的拉鋸戰;而不少未上線的考生則在一片熱鬧聲中黯然神傷:是退而求其次報個學校上學,還是再給自己一次亡羊補牢的機會,去做一個安靜的復讀生?
近年來,各地參加高考人數雖逐漸下降,但不少地區復讀人數卻正在增加。據中國教育在線統計,2014年全國高考復讀生佔考生總數比例總體增加,僅湖南省,全省考生37.8萬人,其中往屆生5萬人,復讀生比例超13%。而歷年高考大省山東、河北、河南、四川等復讀比例同樣不低。
“遺失的3年”
“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副現在讀來滿是正能量、大家耳熟能詳的對聯,對來自甘肅蘭州的賈磊來說,意義非凡。
“爲了這句話,我在同一所學校,度過了6年高中生活!6年!”說到這段無法從記憶中抹去的時光,賈磊顯得神情激動。
參加過4次高考的他,對復讀生活有着更爲深刻的體會。
“復讀的那段時間,每天早上5點進教室,我總會習慣性的先看看這幅掛在教室後牆上的對聯,它見證了我的復讀生活,也激勵我在最艱難的時候堅持下來。”小賈解釋說。
因爲是復讀,他比高三時更加懂得時間的可貴。“早上5點到教室,晚11點回宿舍,躺下後用不了2分鐘,一定能入睡。”這樣的生活,我堅持了3年。
當談到爲什麼能如此堅韌,他說他就認定了上廈門大學,但第一年高考他的成績都沒過本科三批的分數線。
3年,他的執着觸動了周圍不少同學,好在結果不錯。“但並不是所有的復讀生都能如願以償。”他說:“同學裡邊不少復讀2、3年的,最後依舊考的不理想、甚至沒上二本線。”他說,最誇張,有個人復讀了5年,復讀到自己的同學都大學畢業回高中教書了。
今年已經大學畢業的他說:“看到微信朋友圈裡高中應屆畢業的很多同學已經比我提前工作了3年,有的同學已經研究生畢業了,不少已經成家的同學孩子都可以咿呀學語了,而我纔剛步入社會。總覺得自己丟失了3年。”他說,回想起幾年的復讀生活,他只記得每天都在埋頭書堆,背歷史、政治或者做永遠做不完的各科的模擬題。
“那段回憶,經此而已。”他說:“從18歲開始復讀,考上大學時21歲,每天除了學習,就是學習,除了教材和複習資料,沒有時間看自己喜歡看的書,更沒有精力和勇氣去談戀愛。”
他說單調的復讀生活,讓他在最好的年紀錯過了文字和愛情。
“復讀的苦,是一種成全。”性格開朗的嚴學斌如此總結自己的復讀生活。作爲一個理科生,現在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微博]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他,痛恨、也感激那段復讀時光。
復讀的經歷讓他變得更加堅韌,他說:“經歷過復讀的勞動強度和壓力強度的人,還有什麼壓力抗不過?!”也是從那時起,深受路遙《白鹿原》中孫少平感染的他,像這位主人公一樣“愛”上了吃苦,也讓他做任何事情都學會了條理和規劃。
爲了復讀時能實現成績的有效突破,他給自己制定了詳細的學習和生活計劃。
“身體的鍛鍊、飲食的平衡、情緒的控制是高效的學習狀態的保障。”小嚴每天堅持繞操場400米的跑道10圈,堅持每天喝牛奶、堅持每天指定完成學習的內容。
“其實,真正能堅持下來的,必須內心有所依靠、有所支撐。不然,我們拿什麼戰勝多次高考的壓力和麪對可能的再次落榜的恐懼?”小嚴說,讓他堅持過來的除了家人、朋友、老師的支持,還有一個信念:像孫少平一樣去和命運抗爭。
上了大學後,他依然保持復讀時留下來的這一習慣。他曾在大二選擇了休學從軍;2013年退伍後,他從上海騎自行車,跨越大半個中國,騎上了青藏高原,騎到了納木錯,騎到了拉薩。
復讀的生活是孤獨的,特別是精神上。“儘管在同一個教室裡滿是一起戰鬥的同學,可大家溝通並不多,除了鄰桌几個同學關係比較要好,復讀一年下來,坐在最前排和最後排真有沒說過一句話的。”
“然而最痛苦的還是看着很多知識點還沒準備充分,而高考的日子一天天逼近,藏身在一輪輪的模擬考試和各科分發的複習資料中間不能自拔時,哪種焦躁和恐懼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因此很多心理素質不好的學生,常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如果這次還考不上該咋辦,這是困擾在每一個復讀生心頭的‘撒旦’。”他說:“上了大學後,我還好幾次做夢高考落榜,痛苦到從夢中驚醒。”
“復讀是一場蛻變”
“高一入學在財務處交學費時,因爲和那個自稱本科重點畢業的財務老師發生了一些不愉快,我媽和我開玩笑說,‘本重’是產笨蛋的地方,兒子三年後你別考‘本重’,考個‘名牌’吧。”他說。
三年後——2006年,曉光沒有考上名牌,也沒有考上媽媽當時不屑的“本重”,而是走進了老家縣城裡唯一一所高中的復讀班。爲了兌現對媽媽的承諾,也爲了心中的那不可言說的、莫名的不甘,他揹着一大包複習資料,在教室最後一排靠窗戶的角落坐下。
而這一坐就是將近200多個日夜。
河北,衡水中學高中教育模式的影響,已經波及全省,而他所在的高中就是學習了衡水中學的做法。
高考不易,備考艱辛,然而作爲一個復讀生,最大的敵人遠非這些,而是那至始至終陰魂不散的壓力——復讀生特有的壓力。
期間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不言而喻,但也讓他更爲清醒:“是復讀的切身經歷,才讓我第一次開始認真思考,我和我們所接收的教育,我們的承受和失去。”他說,在復讀不久後,學業之外,他開始了寫小說的計劃。
2007年,6月,在高考結束當天晚上,當大家跑出校外喝酒狂歡時,他一個人在凌亂的宿舍寫完了這部以他的高中生活和復讀生活爲藍本的青春小說。寫作,是他緊張而壓抑的復讀生活之外的難得的娛樂,也是支撐他走下來的重要理由。作爲他創作的第一部小說,幾經斟酌,他最後把書名定爲:《蟬蛻》。(記者 蘭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