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欲放棄廣汽豐田?

“豐田會放棄廣汽豐田嗎?”這樣的質疑別說放到十年前,就是放到一年前,可能都不會有人相信。

但誰也沒想到,2023年剛過一半,大家曾經篤定的事情就已經不再堅固。

7月25日,廣汽豐田曝出裁員風波;7月31日,豐田中國宣佈,“豐田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從8月1日起正式更名爲“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8月4日,廣汽豐田、豐田汽車與小馬智行三方簽訂協議,計劃於年內成立自動駕駛出租車相關事業合資公司。

如果是單一的事件,可能並不會引發多方猜測,但如此密集的“官宣”,很難不讓人懷疑,豐田對其在中國最大的投資項目廣汽豐田已經有了放棄之心。

先來看廣汽豐田的裁員風波。

日前在廣汽豐田的一份聲明中顯示,其鑑於近期生產水平,提前終止約1000名員工的合同。據悉,這一數字大約佔目前公司總員工人數(約1.9萬人)的5%。此後廣汽豐田也給出了裁員迴應,表示此次裁員是正常調整,被裁對象均屬於勞務派遣,不涉及正式員工。此外,對於被裁員的員工,廣汽豐田承諾除了支付法定的經濟補償金外,還將積極協助他們尋找新的工作機會。

對於這起事件,廣汽豐田的“官方說法”在業內是相當不認可的,“廣汽豐田裁員肯定是和銷量下滑有關的,尤其是新能源車型銷量的停滯不前有關。”

當然,人們也可以相信廣汽豐田說的並非因銷量下滑大規模裁員,但這並不能否認廣汽豐田當下糟糕的市場表現。

廣汽集團的產銷快報顯示,廣汽豐田2023上半年累計銷售45.28萬輛,同比下跌9.48%。更難堪的是,上半年,廣汽豐田的批發與零售市場份額由上年同期的4.9%,分別下降至4.1%和4.5%。

而且據廣汽豐田內部人士透露,廣汽豐田新產品投放基本在2022年完成,今年下半年已無新產品的推出計劃(不包括改款車型)。

銷量下滑、持續了數年的增長勢頭被驟然終結,疊加收縮的市場份額,裁員或許只是階段性調整,但糟糕的市場表現纔是人們關注的重點。

當然,廣汽豐田的銷量下滑,只是與自身相比,而站在整個行業中,廣汽豐田還是屬於頭部企業,至於如此迫不及待的裁員,業內分析認爲是,當中國新能源產業進入蓬勃發展期時,廣汽豐田的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並沒有跟上腳步,造成了大量新能源產品的產能過剩。

官方信息顯示,目前廣汽豐田有MIRAI、bZ4X、威蘭達高性能版(參數丨圖片)、雷凌雙擎E+和iA5等五個車型,但整個上半年,整體銷量約爲4800輛,月均僅約800輛。

而與此同時,在2022年12月20日,廣汽豐田新能源汽車產能擴建項目二期正式投產,兩期項目合計新增產能40萬輛/年。當時廣汽豐田公開表示,它的建成標誌着廣汽豐田正式具備了百萬臺的生產能力,取得了具有重大意義的里程碑式跨越,將加快全方位電動化戰略的落地,推動高質量發展。

然而,在新能源汽車銷量如此低迷之下,廣汽豐田新建的產能目前派不上用場。

“隨着汽車行業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以傳統燃油車爲主的合資汽車品牌由於電動化產品的滯後,銷量不斷下滑、產能過剩的壓力也來越大,不得不通過裁員、減產,甚至臨時停產等方式來度過轉型的陣痛期,廣汽豐田即是如此。”

顯然,廣汽豐田的難題已經被豐田覺察。

據豐田表示,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中國)設立的目標,就是攜同豐田汽車在華3家合資公司,即一汽豐田、廣汽豐田、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以及電裝公司和愛信公司,形成一體化研發體制,通過拓展本土供應商、改良零部件設計、改革生產技術和製造工藝等三大領域,大幅削減製造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豐田與一汽和廣汽的合資公司都有獨自的研發中心,到目前爲止大家是各自行動的。新公司的目標顯然是希望在協作的部分把這兩個研發中心的人員整合在 一起進行項目的研發。

對於這個決定,業內分析認爲,這是豐田中國的戰略大轉折,背後的深意就是豐田不再信任其中國合作伙伴的研發能力。

這些猜測似乎也有所印證。8月1日,豐田中國本部長上田達郎稱,“我們將在中國市場全力以赴,致力於工作方式、意識變革……通過以IEM by TOYOTA爲核心推進本土研發,迅速開發並提供令中國顧客滿意且有競爭力的產品。”

毫無疑問,銷量日益下滑的廣汽豐田,會成爲豐田的第一質疑對象。

這裡必須要多說一句,豐田在中國有兩個合資公司,如果說放棄,爲什麼大家會傾向廣汽豐田更多呢?業內人士也有分析,“雖然一汽豐田相較體量較小,但得益於一汽的背書,豐田會更相信一汽豐田。而且,汽車產業變革不只是電動化,還有高端化,當豐田把皇冠等高端品牌交予一汽豐田時,廣汽豐田卻只能繼續凱美瑞、漢蘭達等車型時,就能看出豐田的不同態度。”

至於是否如此,還有待觀察。

可是,還有一個問題,即使豐田已經不信任廣汽豐田,就意味着會迅速放棄嗎?其實不然。

於豐田而言,廣汽豐田有成熟的銷售渠道,有穩固的品牌基礎,起碼在短時期內,豐田仍會選擇廣汽豐田。

這不,豐田給的“甜棗”就來了。

按照廣汽豐田、豐田中國、小馬智行的三方協議,合資公司所使用的L4級自動駕駛純電動車輛,將整合由豐田、小馬智行提供的自動駕駛相關技術系統,原型車由廣汽豐田生產。

換言之,就是在合資公司中,廣汽豐田就是一座代工廠。成立近二十年來,廣汽豐田都是技術輸出方,如今“淪落”至此,令人唏噓。

而且,就在廣汽豐田執行副總經理文大力試圖以廣汽豐田的製造品質和服務體系爲自己“撈顏面”時,卻全然忽視了車質網上的投訴數據,廣汽豐田迄今未能提供適宜的解決方案。

在新產品研發、思路方向上的躊躇不定,再加上此前具備的競爭優勢正在不斷孱弱,導致廣汽豐田如今的境況是可想而知的。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廣汽豐田的這一發展趨勢,在接下來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的環境下,很難有好轉跡象。

目前,豐田正在做更長遠的打算,包括但不限於交更多優秀朋友,讓本土研發化更爲徹底。屆時,完成徹底轉型的豐田,還會留下廣汽豐田嗎?(採寫|汽車有智慧 火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