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徵程|用心守護億萬人民健康福祉——新中國成立75週年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綜述
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 題:用心守護億萬人民健康福祉——新中國成立75週年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綜述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田曉航、李恆
75年,見證一個民族如何徹底甩下“東亞病夫”的帽子,記錄一個國家的衛生健康事業怎樣實現歷史性躍升。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着力構建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用相對較少的投入解決了全世界約六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看病就醫問題。新時代新徵程,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健康爲中心,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進一步推動14億多人共建共享健康中國。
重要指標齊改善 健康事業實現歷史跨越
今年8月底公佈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8.6歲,相比1949年的35歲,增長了一倍還多。這樣的增速,與世界上一些高收入國家相比也毫不遜色。
人均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衛生健康事業進步的重要指標,其大幅增長集中體現了75年來中國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維護人民健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引領衛生健康事業實現全方位進步、取得歷史性成就。
一組組數據,標註着人類歷史少有的健康飛躍。
新中國成立前,全國孕產婦死亡率高達1500/10萬,生娃如過“鬼門關”;嬰兒死亡率高達200‰,五分之一的寶寶在襁褓中就已夭折。大江南北,疫病橫行,人民體質普遍羸弱。
到2023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降至15.1/10萬,嬰兒死亡率降至4.5‰,均呈數量級的下降。數十年裡,從消滅天花,到消除脊髓灰質炎、瘧疾,我國陸續擊退多個肆虐千年的重大傳染病。居民主要健康指標已居於中高收入國家前列,世界最大基本醫療保障網覆蓋超過13億人。
一個個案例,書寫下世界衛生髮展的嶄新篇章。
從赤腳醫生到全科醫生;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農村改廁”,到新時代的“廁所革命”;從“全黨動員,全民動員,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到“全社會都要行動起來,共同呵護好孩子的眼睛”的指示;從“以治病爲中心”,到“以人民健康爲中心”……我國逐步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衛生健康發展道路。
90%的家庭15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相關專科的跨省就醫人數明顯下降;推動“看大病在本省解決,一般的病在市縣解決,日常的頭疼腦熱在鄉村解決”……羣衆對病有所醫的期盼,正轉化爲實實在在的健康獲得感。
人民健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75年風雨無阻,我國衛生健康事業走過不平凡的歷程,14億多人民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一步築牢健康根基。
織起健康守護網 衛生改革發展不斷向前
咳、喘、氣短……常見於中老年人的慢阻肺病,近日被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與兒童預防接種、農村婦女“兩癌”檢查等項目一樣,這個慢性病的患者健康服務也有了政府兜底保障。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版本”升級,是我國醫療衛生體系不斷進步的縮影。
新中國成立75年來,針對不同時期人民健康的主要影響因素和人民關切,我國不斷推進衛生改革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改革發展邁上新臺階。
努力讓羣衆“少得病、不得病”,公共衛生“防護網”愈發緊密——
將瘧疾感染病例由新中國成立之前的3000萬減少至如今的零,麻疹、乙腦等疫苗可預防的傳染病發病率持續下降,結核病死亡率降至發達國家水平……75年來,我國成功控制或消除了一批威脅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
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大力推進實施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病早期篩查和早診早治項目;成立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疾控機構職能從單純預防控制疾病向全面維護和促進全人羣健康轉變……近年來,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地方病防控更有效有力。
努力讓羣衆“看上病、看好病”,醫療“服務網”愈發完善——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牀位數僅有0.27張、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僅有0.67人,到2023年已經增長至7.23張和3.40人,分別是此前的約26倍和5倍,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
村村有醫務室、鄉鄉有衛生院;組建各種形式的醫聯體1.8萬餘個,92%的縣級醫院達到二級及以上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在全國建設13個類別的國家醫學中心,在29個省份開展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2023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95.5億,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診療能力比2012年提升近四成,服務流程不斷優化,醫療質量也不斷提高。
努力讓羣衆“看得起病”,醫療“保障網”愈發廣覆蓋——
從無到有,一張惠及約13.34億人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全面建立,通過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制度,最大程度讓羣衆告別“小病拖、大病扛”。
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鄉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由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2024年的670元,居民個人衛生支出佔比由2012年的34.34%下降至2023年的27.3%,374種國家集中帶量採購藥品平均降價超過50%……
打好疾病攻堅戰,織起健康守護網。
積極推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和公共衛生等各項工作,我國衛生改革發展爲人民健康改善提供了強有力保障,中國特色衛生健康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創新步履不停 健康中國邁向更高水平
曾經兇險無比,如今生存率極大提高。針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挽救了全球數以萬計的患者生命。
跨越幾十年,“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帶領團隊完成這段“尋藥之旅”,見證了新中國致力於讓億萬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健康之路。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堅持以基層爲重點、預防爲主、中西醫並重,堅持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作出重大決策部署,開啓了健康中國建設新徵程。
——這是醫學科技創新步履不停的75年。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後實現了首次分離沙眼衣原體、進行世界第一例斷肢再植手術、成功研製抗瘧新藥青蒿素。
近年來,我國推進重大新藥創制和傳染病防治重大科技專項,取得手足口病疫苗、小分子靶向新藥等一批創新成果,CT、ECMO(體外膜肺氧合)、核磁共振等醫療設備開始實現國產化,一批國家醫學中心、臨牀醫學研究中心創建,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快速縮小。
——這是持續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的75年。
“一根針、一把草”,中醫藥具有“簡便驗廉”的特色優勢。新中國成立初期,就把“團結中西醫”作爲衛生工作方針的重要內容之一。
已有3000多項中醫藥標準,基本建立中醫藥標準體系框架;各地普遍設立中醫院校,建立系統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從丸、散、膏、丹到滴丸、片劑、膠囊,中藥生產工藝水平快速提升……如今,優質高效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基本建成。2023年,各地已設置中醫館4萬餘個,基本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全覆蓋。
——這是不斷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的75年。
從5.4億到14億多,我國人口總量增長的同時,人口素質顯著提升,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
面對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新形勢,我國逐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老齡政策法規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如今,在全國城鄉社區獲得健康管理服務的65歲及以上老年人超過一億,嬰幼兒託位數達到477萬個,政策持續保障“一老一小”權益。
——這是協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75年。
自1963年起累計向70餘個國家和地區派遣醫療隊員約3萬人次,診治患者約3億人次;以青蒿素爲基礎的聯合療法在過去20多年間被廣泛用於治療瘧疾,拯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我國努力爲世界提供醫療衛生“公共產品”。
作爲世界衛生組織的創始國之一,積極參與全球健康議程設定和規則制訂,2013年以來,在世界衛生大會提出“傳統醫學”“獲得基本藥物”等多項決議並獲得通過……我國爲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持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75年滄桑鉅變,75年砥礪前行。
站在新起點,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2035年建成健康中國的目標必將如期實現,爲14億多人民帶來更多健康福祉,爲中國式現代化奠定更堅實的健康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