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結合旅遊 千年羊皮筏子渡河回春

羊皮筏子作爲黃河沿岸渡人載物的工具,已有上千年曆史。製作工序包括選羊、剝皮、發酵、去毛、扎制、吹氣等,製作技藝現已列入寧夏自治區級非遺項目。(藍孝威攝)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寧夏作爲沿黃河九省區中唯一全境屬於黃河流域的省份,留下了豐富的黃河文化遺產。羊皮筏子作爲黃河沿岸渡人載物的工具,已有上千年曆史,自漢唐以來,上自青海,下自山東,黃河沿岸使用皮筏,經久不衰。旅遊業興起後,羊皮筏子成爲熱門的遊玩體驗項目。

「賞悅寧夏·非遺之旅」兩岸暨香港新聞交流活動8至12日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舉行,深圳大學、寧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兩岸暨香港的大學生與媒體,10日一起走訪位於中衛市沙坡頭景區,體驗自治區級非遺項目:羊皮筏子和黃河婚禮。

「這麼完整的羊皮是怎樣扒下來的?」「皮囊充氣爲啥靠嘴吹?」「不到50公斤的羊皮筏子載重能達1噸?」面對遊客七嘴八舌的疑問,景區解說員比手畫腳的解釋,羊皮筏子由皮囊和木製排架組成,十幾個皮囊交錯固定在排架上,載重可達1噸。

解說員表示,皮囊製作,包括選羊、剝皮、發酵、去毛、扎制、吹氣和晾曬等多道工序。通常選取4年以上的肥壯公山羊,每隻羊的淨重都要超過20公斤。剔除頭部和四肢,從後腿至尾部開口,手剝、拳捶,褪下整張皮。原皮需先後灌入鹽水、香油,除臭的同時,還軟化皮質、堵塞毛孔,經過晾曬顏色黃褐透明,羊皮富有彈性,之後才能確保充氣不外泄。每個皮囊可耐用2至3年。

筏子也有大小之分,分爲600個、460個皮胎的大型、360個皮胎的中型、330個皮胎的小型載貨筏和13個皮胎組成的載人皮筏4種。特點是隻能順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

居住在黃河沿岸的民衆,早年因交通不便,羊皮筏子就成了婚禮嫁娶的「禮車」。迎娶儀式結束,新郎、新娘與雙方家人、媒婆、樂手會搭上羊皮筏子,沿河吹奏熱鬧歡快的當地民謠。

隨着一座座跨河大橋興建,人們已很少靠着羊皮筏子擺渡。不過,近年來文創旅遊業興起,羊皮筏子又興盛起來,遊客一邊乘着筏子在河道中悠閒漂盪,還可一邊沈浸式觀賞傳統的黃河婚禮表演。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不僅創新旅遊業態、豐富旅遊體驗,也爲非遺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