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的喀斯特

“飛來”的喀斯特

文/俠客君

飛來的喀斯特

喀斯特

又叫岩溶地貌

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

可溶性岩石(大多爲石灰岩)

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

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

除溶蝕作用以外

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

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我國盛產喀斯特地貌

是世界上喀斯特分佈面積最大的國家

喀斯特約佔國土面積的1/3

主要集中在雲貴高原和四川西南部等地區

分佈之廣泛,類型之多,世界罕見

是全球最大、最集中連片的喀斯特分佈區

喀斯特地貌主要受

岩石透水性、流水作用和氣候影響

地表往往崎嶇不平,岩石絢麗、奇峰林立

常見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溝、漏斗、落水洞、溶蝕窪地等形態

地下則發育着地下河、溶洞

▲喀斯特作用示意圖。繪圖/新維地景

喀斯特也許你已經見怪不驚

但在四川盆地邊緣的龍門山

有一種飛來的喀斯特

也許你還不知道

說它“飛來”是因爲它們

發育於著名的龍門山飛來峰

而這種“飛來峰”

由強大龍門山推覆構造從遙遠的地方搬運而來

所以飛來峰上的喀斯特便是

地質奇觀中的地質奇觀

▲龍門山飛來峰下的小鎮。攝影/FOOM(圖蟲創意)

神奇的飛來峰

欲說“飛來的喀斯特”

先說飛來峰

欲說飛來峰

先說龍門山

龍門山

古稱茶坪山、湔山,又叫龍山

它橫亙在四川盆地與川西高原之間

彷彿一座巨大的高牆

龍門山風景秀美

但也有暴虐的一面

它同時又是一條著名的斷裂帶和地震帶

發生於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

便是它最爲“猙獰的表情”

▲龍門山斷裂帶示意圖。

龍門山是一個推覆構造形成的山

並以發育“飛來峰”

聞名天下

2001年

龍門山便因推覆構造

成爲我國第一批國家地質公園

推覆構造

一種地殼運動形成的地質構造

簡單說就是地質力將遠處的地質體(岩石)

推移過來,壓置在其他地質體之上

▲龍門山推覆構造示意圖。

當較老的岩石壓在較新的岩石上時

便形成“兒子背老子”的現象

這種不正常的顛倒次序

在地學上謂之奇觀

而當週圍的岩石被剝蝕風化之後

從遠處來的外來岩石

有可能孤零零地保留在異地

它們無根無萍

彷彿天外飛來

故名飛來峰

▲龍門山飛來峰示意圖。繪製/楊金山,提供/新維地景

“飛來峰”最早於19世紀80年代

發現於歐洲的阿爾卑斯山

龍門飛來峰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趙亞曾

於上世紀20年代末在彭州發現

從此進入地質教科書

整個龍門山飛來峰多達30多座

它們成羣出現、相對集中、特徵典型

是世界上分佈最廣、規模最大的飛來峰羣

媲美阿爾卑斯山“飛來峰”

從某種意義上講

“飛來峰”和“5.12汶川大地震”

都是龍門山構造帶活動的結果

▲塘壩子-葛仙山飛來峰。攝影/劉志勇

飛來峰上的喀斯特

龍門山飛來峰已經足夠神奇

更爲神奇的是

形成龍門山飛來峰的岩石

大多數爲

石炭系、二疊系碳酸鹽巖

它們壓置在三疊系碎屑岩之上

這種岩石是一種可以溶解的岩石

而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過渡帶

複雜的地形和豐富的降水

恰好爲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於是,一場化學反應

開始在“飛來峰”的地表和內部上演

千百年潛移默化

峰叢、窪地、漏斗、溶洞、地下暗河

完整而系統的喀斯特系統

最終形成

岩溶地貌形成演化過程

地表流水沿節理、裂隙對二疊系碳酸鹽岩層(大約形成於距今2.9億年前)進行長期溶蝕、侵蝕,逐漸形成了窪地、漏斗等早期岩溶地貌景觀。

隨着地表流水對溶溝、溶隙長期的縱向溶蝕、下切,構造運動不斷擡升,地表變得崎嶇不平,流水不斷向地勢低窪處彙集,溶蝕和侵蝕作用進一步作用於地表之下的碳酸鹽岩石,小型溶洞等早期地下岩溶形態逐步形成。

地表岩溶在風化、重力崩塌等作用下逐漸發育成峰叢、巖柱、孤峰與溶蝕窪地相間的地表岩溶系統;落水洞、漏斗密佈區域,地表水體逐漸消失,地下洞穴在溶蝕和崩塌等作用下逐漸擴大,發育石鐘乳、石筍、石柱等洞穴沉積物。地下水彙集成河,繼續向下侵蝕和溶蝕,在侵蝕基準面上形成最低層溶洞,最終在河谷處衝破阻撓,找到出口,匯入地表河流。

塘壩子峰叢和窪地

塘壩子峰叢是塘壩子-葛仙山飛來峰羣在空間上最完美的體現。

以塘壩子爲中心,北起餘家山、南至石牛角,長約5公里,西始石關門、東至一碗水,寬約3公里,面積約14平方公里,分佈着大小峰體50餘個。

是龍門山規模最大、最爲典型的“飛來峰峰叢”。

▲穿心坳峰叢。攝影/劉志勇

在羣山環抱中,有多組構造裂隙相互切割發育而成的平壩-溶蝕而成的懸託式獨立的岩溶窪地,平坦開闊。

峰叢與窪地間的高差40~200米不等,峰叢包圍着溶蝕窪地,窪地呈多邊狀小盆地,以塘壩子最大,面積約250餘畝。

以五龍窪地和麻角凼窪地最具代表。

▲五龍窪地

響黃洞

發育於約2.6億年前的二疊系石灰岩、白雲岩所形成的飛來峰上。溶洞呈 北東-南西向展布,明顯受到區域性構造的控制。

響黃洞最奇特的是洞內層層疊疊的鈣華池。錯落有致猶如“洞中梯田”,被地質專家稱爲“洞中黃龍”。

▲響黃洞鈣華景觀。攝影/楊金山

五龍洞

位於白鹿鎮塘壩子窪地東側。在洞口就能看見眼前因洞內外強烈的溫差而形成的霧帶,如一條白龍在眼前飛舞。

洞口高10~12米,寬約8米,洞長192米,洞廳空間超過10000平方米,爲大型廊道式洞穴。

洞尾的天窗形如巨井,絕壁峭立,是龍門山迄今發現的最大最深的天窗。

▲五龍洞天窗。攝影/李忠東

▲五龍洞洞穴沉積物。

硝洞

位於白鹿鎮塘壩村。洞口高約20米,寬約8米,北東朝向。洞口巖壁平直,洞內迂迴曲折,平面上呈“W”型,總體延伸方向爲南西,溶洞長度實測爲 689.2米,溶蝕空間超過5x104立方米,是飛來峰中內已知最長、規模最大的洞穴。

▲硝洞入口

蓮花洞

位於葛仙山鎮花園村石牛角北東側約100米處。洞口朝向西,呈不規則半圓形,洞穴已探長度約200米,洞穴空間狹窄,廊道幽深曲折,是塘壩子-葛仙山岩溶洞穴羣中次生化學沉積物類型最爲豐富、具有較好觀賞價值的洞穴。

▲蓮花洞洞廳

洞穴次生碳酸鹽沉積形態較爲豐富。主要有石鐘乳、石筍、石柱、石旗、石幔、石簾、小型石瀑布、邊池壩、鈣化池、鵝管、石葡萄、石珊瑚等。包括了頂流石、壁流石、滴濺水等不同沉積類型。

▲蓮花洞洞內沉積物

發育喀斯特的飛來峰

從何而來?

學術上頗有爭議

甚至有學者認爲

這些飛來峰來源於

數十萬年前的冰川運動

是古冰川從遠處搬來的巨大漂礫

但這種觀點並不被大多數學者接受

無論是推覆構造

還是冰川搬運

都要感謝那個”神秘的力量“

就它們將“飛來峰”從遠處帶到這裡

然後是溫潤的氣候和溫柔的流水

它們像無形的手術刀

最後是歲月的

持之以恆

創造了奇觀

▲天台山飛來峰。攝影/李忠東

資料來源:新維地景、四川再發現

文字丨汪文婷 俠客君

編輯 | 老俠

圖片| 楊金山 劉志勇 李忠東等

繪圖| 楊金山

資料| 新維地景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尋找自然美景

探秘山水奇觀

用腳、相機和鍵盤記錄地球故事

微信ID:xiaked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