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凱材料“合同詐騙”案陷羅生門: 三方各執一詞,商業實質存疑

梅雙/攝

證券時報記者 臧曉鬆 梅雙

飛凱材料(300398)遭遇“合同詐騙”事件持續發酵,涉事三方更是各執一詞。

飛凱材料公告中稱下游客戶棗莊睿諾電子是由上游供應商江蘇鑫邁迪電子有限公司(簡稱“鑫邁迪”)指定,對此,鑫邁迪負責人在3月20日晚間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明確否認:“當時他們來找我的時候,整個運作模式都制定好了,哪裡是我指定的?”

再來看下游客戶的說法,棗莊睿諾電子總經理洪耀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公司之前也協助相關部門開展調查,“我看到網上說我們是騙子公司,我們肯定不是騙子公司”。

作爲遭遇“合同詐騙”的主角,對於目前涉事方的各執一詞,飛凱材料證券部工作人員稱:“因爲牽涉的客戶或其他公司太多了,我們也不想說太多不利於其他家的迴應,目前感覺是大家都在維護自己的利益。”

迷霧依舊未解,相關交易是否具有商業實質,也引發深交所的關注。深交所在關注函中要求飛凱材料結合該等交易的預期收益和風險敞口,說明其是否具備商業合理性。

鑫邁迪:

睿諾電子非其指定

鑫邁迪負責人是馬來西亞人,他所經營的鑫邁迪主營業務爲柔性電路板的生產,但並不生產涉事產品中控主板。根據上述負責人的說法,當時是飛凱材料人士與一個加工廠的老闆找到他。“那個加工廠屬於外貿型企業,他們跟我說要經過我這邊,也就是飛凱材料先下單給我,我再下單給加工廠,剩下的事情由加工廠自己安排出貨,我是不參與的。”該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飛凱材料向鑫邁迪採購的中控主板,共有兩個型號。以其中一款中控主板爲例,飛凱材料按照615元/片的價格付款給鑫邁迪,鑫邁迪再以612元/片的價格付款給加工廠,“也就是鑫邁迪每片賺3元錢的差價”。

“這件事談完之後,他們就設了一個微信羣,我們所有業務都在羣裡面完成,飛凱材料下訂單也是在羣裡發消息。”鑫邁迪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飛凱材料每個月向我們下一次訂單,最開始金額是300多萬元,後面逐步增加,2022年每個月訂單金額在1000萬元到2000萬元不等,2023年每個月訂單金額最高達到5000多萬元。”

鑫邁迪負責人稱,從2021年6月到2023年12月末,交易總金額爲6億餘元,其中2022年飛凱材料採購金額達到2億多元,2023年達到4億多元,“我們做了兩年多,涉及產品100多萬片,鑫邁迪掙了300多萬元”。

“實際上,加工跟出貨都不經過我們這邊,他們當時談好的,說只是訂單在我們這裡經手,訂單完成之後就由他們自己操作。”鑫邁迪負責人稱,最初他還讓對方拍過出貨的照片,產品他也看過,確實有生產。“後面我就沒有去跟了,他們實際生產的數量我不知道。”

如果鑫邁迪負責人所述屬實,那麼飛凱材料公告中所述的“三方交易”實際上就變成了“四方交易”——睿諾電子和睿諾光電向飛凱材料下單採購產品,然後是飛凱材料向鑫邁迪採購產品,接下來通過鑫邁迪向加工廠下單,再由加工廠向睿諾電子和睿諾光電供貨。

不過,鑫邁迪負責人並未透露涉事加工廠的具體信息,只是強調與該加工廠老闆相識十多年,“在這件事上,我只是幫忙的性質”。

睿諾電子:

我們不是騙子公司

在前述三方交易中,下游客戶棗莊睿諾電子系清越科技的聯營企業。

根據飛凱材料方面的說法,2023年12月末,飛凱材料全資子公司安徽晶凱電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凱電子”)發現睿諾電子和睿諾光電累計應付晶凱電子賬款約2.02億元,增幅與前期相比較大,資金佔用嚴重,出於謹慎的角度,晶凱電子終止了該業務並催促對方及時還款。

之後,對方出現付款逾期情況,通過多方調查,晶凱電子陸續發現上述業務存在諸多異常情況,開始意識到可能存在合同詐騙,並於2024年3月向安慶市公安局報案。

3月20日晚間,清越科技發佈關於參股公司重大輿情的澄清公告,稱關注到公司的參股公司睿諾電子和其全資子公司睿諾光電涉及與飛凱材料及下屬子公司晶凱電子與鑫邁迪的一起可能存在的合同詐騙案件。“根據公司目前瞭解的情況,本次參股公司糾紛內容所涉及之上下游客戶及供應商與我司均無任何業務往來。”

清越科技在公告中稱,公司作爲睿諾電子參股方委派了一名董事,睿諾電子日常經營管理均由其總經理實際負責,“本次相關事項的制定與決策等均未提交睿諾電子董事會進行審議,公司並未參與本事項的決策及實施過程”。

清越科技目前持有睿諾電子33.3333%股權,與億都(國際控股)有限公司(00259.HK)實際控制的億達企業有限公司並列爲第一大股東,雙方均不構成實際控制。清越科技強調稱,睿諾電子的實際日常經營管理由其總經理洪耀負責實施。

3月21日上午,證券時報記者致電睿諾電子總經理洪耀。“我在棗莊的兩家公司,睿諾電子和睿諾光電目前經營都是正常的。”洪耀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稱,公司之前也協助相關部門開展一些調查,“我看到網上說我們是騙子公司,我們肯定不是騙子公司。”

飛凱材料究竟向睿諾電子和睿諾光電供應多少產品,洪耀並未給予迴應。睿諾電子應付賬款約2.02億元付款逾期,接下來是否還會支付?洪耀也未給予直接回應,但他向記者表示,這其中還有一些細節外界並不瞭解,公安部門也進行了調查,“我們不屬於他們立案的對象”。

洪耀進一步向記者表示,後續信息以相關部門的通報爲準,“我們這邊一切都是正常的”。

飛凱材料:

涉案業務太“複雜”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被指爲“合同詐騙”的交易自2021年6月起啓動,直至2023年12月末終止,期間飛凱材料業績穩步提升。其中,2021年度實現營業收入26.27億元,同比增長41%;淨利潤3.86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8%。2022年度實現營業收入29.07億元,同比增長11%;淨利潤4.3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3%。

今年1月31日晚間披露的業績預告中,飛凱材料預計2023年度淨利潤1.96億元至2.61億元,同比下降40%~55%。不過,在3月19日晚間披露的修正公告中,飛凱材料將淨利潤數據修正爲1.03億元至1.54億元,修正理由即爲全資子公司晶凱電子疑遭“合同詐騙”,公司面臨較大的資產減值損失風險。

作爲遭遇“合同詐騙”案的當事人,飛凱材料如今有哪些最新迴應?

3月21日下午,證券時報記者探訪位於上海寶山的飛凱材料總部時注意到,工作日裡的飛凱材料總部顯得比較平靜,門口只有偶爾往來的汽車。與門口的平靜相比,公司證券部明顯要熱鬧很多。

“平均幾分鐘就會接到一個投資者的電話,我們也在開會討論該怎麼應對。”飛凱材料證券部工作人員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公司董事長已經去了幾趟安徽子公司,案件正在調查中。

飛凱材料證券部工作人員稱:“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在回覆函裡儘可能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寫得更清楚點。”

談及涉案的業務,該工作人員用“複雜”來形容。

“之前下游回款都是比較及時的,這個業務一直都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後來感覺它的資金佔用量太大了,我們覺得跟利潤相比,這個業務也沒有繼續做下去的必要,就終止了這筆業務,下游後續就不再回款了。”該工作人員還表示,這起案件涉及的業務並不是公司主營業務,公司目前經營是正常的,“會對2023年的業績有影響,對2024年(業績)還沒有看出不好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3月6日,飛凱材料突然宣佈兩項人事變動,公司董事、副董事長兼總經理蘇斌,董事會秘書、副總經理曹鬆,均以個人原因辭職,兩人的原定任期均應至2026年4月19日。在飛凱材料遭遇“合同詐騙”的關鍵時刻,兩位“老臣”突然辭職,也讓外界有了更多猜想。

3月21日中午,記者與蘇斌取得聯繫,不過他表示自己已經離職,不方便對相關事件做出迴應。

飛凱材料證券部工作人員則迴應稱:“目前我們沒有得到準確的證據能說明這兩者之間有關聯,但我們整體分析下來,可能會有。不管他們在中間扮演了什麼角色,但公司出了風險是在他們任職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