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後下一步!學者曝「臺灣進軍國際」關鍵:疫情趨緩機會就沒了

臺灣是少數仍有跨年晚會的地方。(圖/臺北101提供)

文/Matthew Fulco 傅長壽

臺灣可以考慮把追蹤接觸者的方案,賣給那些網絡通訊設施夠好,人民又夠信任政府國家,加上發揮資訊安全的科技優勢設法成爲亞洲國際媒體中心。如果都能做到,臺灣在世界的曝光程度將大大加分。

臺灣撐過了2020年的低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之前預測,臺灣將是被新冠肺炎害得最慘的國家之一,結果卻完全相反。臺灣成功控住疫情,截至2020年12月中,只有736確診,7例死亡,而且打從4月開始就沒有本土病例(本刊出刊前,12/22再度出現一本土病例)。

因此,臺灣沒有因爲防疫封城而陷入經濟災難。全球在家工作的人數因疫情飆上巔峰,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暴增,使臺灣的製造業2020年大紅大紫。此外,個人消費也幫忙締造了經濟榮景,百姓覺得安全之後紛紛走出家門,上餐廳、酒吧、百貨公司,在國內四處旅行。

經濟表現亮眼 全球有目共睹

2020年8月的時候,許多經濟學家還預估臺灣2020年的成長將持平,結果第3季的GDP爆出3.33%成長率。目前星展銀行估計,在全球經濟開始復甦的環境下,臺灣2020年的GDP將成長1.8%,2021年將成長4.2%。2020年經濟預計成長的亞洲國家,除了臺灣之外,就只有中國和越南。

臺灣未來幾年的經濟將出現幾項利多,首先,川普政府從美中貿易戰初期開始,就和臺灣加深經濟聯繫,肺炎疫情大流行之後,進度又再加快。中國處理另一場致命人畜共通傳染病的方式,以及粗暴地推卸責任的態度,讓臺美兩國都越來越不信任共產黨的統治。

▲臺灣防疫有成,成爲許多國家學習的對象。(圖/臺鐵局提供)

企業出走中國 臺美經濟深化

當然,中國目前還是臺灣最大的貿易伙伴,它佔了臺灣近40%的出口額,而且短期內不會改變。但大多數臺灣企業已經不再想移至中國。全球晶片代工龍頭臺積電就是個好例子,它打算踏入美國,花12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設立高階晶片製造廠。鳳凰城官員也在2020年11月從市政府經費中撥出2.05億美元,建造該廠所需的基礎建設。該廠將於2021年初動土,2024年開始量產,預計將製造1,900個全職工作機會

臺積電有了亞利桑納廠,賣晶片給美國軍工業就更方便。進口半導體時需要接受審查,但美國廠生產的就不需要。目前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Martin)生產的F35戰鬥機,就使用臺積電的晶片。

臺美經濟深化的下一步,應該會是簽署雙邊貿易協定(BTA)。川普政府在任內的最後幾個月向臺灣推出這項提案,臺灣也開放了豬肉使用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禁令,清除了BTA其中一項最大障礙。

蔡英文總統在11月的2020年臺灣美國商會年會上說,「簽署雙邊貿易協定才能更加鞏固雙方關係,進一步發揮臺美產業互補性,創造更多商機,讓彼此互蒙其利。」

與美國簽訂BTA,將改變臺灣經濟的遊戲規則。它不僅能夠增加更多進入美國市場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可能還會因此能與其它關鍵民主國家建立更緊密的貿易關係。美國打開了門之後,日本、歐盟、英國、澳洲可能都會跟着進一步開放。

臺商顯著迴流 防疫帶來新契機

臺灣經濟在疫情時期沒垮掉的主因之一,就是臺商迴流。蔡政府在2019年初提出獎勵計劃,鼓勵中國的臺商把製造廠移回臺灣。當時惡化的美中貿易戰已經足以讓這些臺商考慮迴流,後來肺炎疫情一來,他們逃得更快。

自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臺商從中國匯回來的資金已高達1.1兆元新臺幣。此外,羣創智邦廣達這段時期也都在臺灣設立新工廠。

這種方法當然有其極限,能從中國迴流的投資額就只有這麼多,而且許多都是電子代工廠。把工作機會從中國搬回臺灣當然很好,但並沒有爲臺灣經濟注入任何新血。

幸好防疫成果帶來了新契機,如果能使用超越硬體的整合思維,就能把防疫經驗變成新商機。舉例來說,要防止傳染病進入社區傳播,就必須能夠追蹤個案接觸過哪些人,而臺灣幾乎每個本土案例都能追蹤到感染源頭。這都源自有用的軟體、強大的網絡通訊基礎建設,以及人民願意爲了公衛安全而開放個人資料彭博社在2020年4月的報告中指出,臺灣人自願和政府合作,「建立了一套多樣化的資料網絡,讓資訊從上而下、從下而上同時流動。」

▲臺灣可以努力拚亞洲國際媒體中心。(圖/ETtoday資料照)

發揮資安優勢 拚亞洲國際媒體中心

臺灣可以考慮把這套追蹤接觸者的方案,賣給那些網絡通訊設施夠好,人民又夠信任政府的國家。某些歐洲國家都在研發有效的追蹤方案,可能會對臺灣這套系統有興趣;工業化程度很高的美國可能也會想買。

此外,臺灣也可以發揮資訊安全的科技優勢。臺灣最近加入了美國的5G淨網倡議(5G Clean Path Initiative),防止5G網絡上的資料去傷害美國國內外的外交機構,5家臺灣通信業者都被評爲「乾淨的電信商」(clean carriers)。

最後,臺灣應該設法成爲亞洲的國際媒體中心。這個中心以前一直在香港,原本還可能維持更久時間,但現在得交棒給別人。《國安法》將用類似中國的標準去限制香港記者,香港依然會是報導中國新聞的重鎮,但將不再適合報導其他地區。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最近把香港的線上新聞編輯室搬到首爾,讓首爾成爲該報的亞洲中心,理由是首爾的新聞自由排名很高。不過,其實臺灣的新聞自由分數也很高,首爾能得標可能是因爲一直在討好《紐約時報》。但《紐約時報》可能也有政治考量,畢竟把中心設在臺灣可能會惹北京不高興。

不過,臺灣不用氣餒,它可以默默地邀其他關鍵新聞組織把業務搬過來。像是紐時國際部總裁史帝芬鄧巴-強生(Stephen Dunbar-Johnson)2020年10月接受《韓國中央日報》(Korea Joong Ang Daily)採訪時就說,「我們可能會在臺北、新加坡、東京派駐更多記者。」

外國記者越多,臺灣就越能在關鍵時刻提振國際形象,例如這次全世界就都看見了臺灣遏止疫情的功夫。但疫情總有一天會降溫,到時候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想知道你怎麼控制傳染病了。

所以,臺灣應該趕快把握機會讓其他國家看見,機會之窗不會永遠爲你開着。

本文作者爲臺灣金融研訓院外籍特聘研究員;譯者爲劉維人。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繼續閱讀《臺灣銀行家》雜誌。

延伸閱讀

疫情肆虐全球 臺灣逆勢再現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