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衛作戰面臨新局

(軍聞社)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近日發表新書,提出臺灣「整體防衛構想」(ODC)和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爲臺灣指出面對中共侵犯可能的勝算之道,引起國內外媒體和國人的關注。

8月上旬中共圍臺軍演,意在「封控臺海、拒止美日」,並以「以少代多」的首戰即決戰之勢,打破海峽中線,把臺灣防衛縱深壓到最小範圍,臺灣陷入戰略內線態勢。這雖是威懾性軍演,但有在臺海建立「新常態」的強烈意圖與準備。由此臺澎防衛作戰將面臨新局,變革的腳步迫在眉睫,重整的時間也愈來愈少。

烏克蘭的情況和臺灣不同。但是有一個基本命題仍具啓發。俄烏戰爭打到今天超過半年,俄烏軍事實力相差懸殊,是什麼原因使烏克蘭能成功抵抗俄羅斯的全面入侵,迫使俄羅斯大軍陷入困境。奮勇抗俄和堅韌的社會力是主因。從軍事角度說,烏克蘭成功運用美國特種部隊發展的一套「抵抗作戰概念」,對俄軍進行有效反擊而出現今天的局面。

歐洲政策分析中心研究員班考斯凱特研究抵抗計劃多年。她說,抵抗的定義是整個國家努力在被佔領土地上重建主權,而抵抗的概念爲提高國家的韌性提供一個框架,是一種承受外部壓力的能力,「韌性是社會在和平時期的力量,在戰時變成對侵略者的抵抗。」抵抗作戰概念是根據每個國家的人口、能力和地形量身訂做。其目的不是製造或支持叛亂,而是建立一支政府批准的部隊,抵抗入侵者並恢復主權。

臺灣的軍事戰略爲「防衛固守、重層嚇阻」,建軍目標強調「國土防衛」,發揮「常後一體」整體戰力,是全民防衛,不能只靠有限的國防力量。因此「抵抗作戰概念」對臺灣防衛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美國援助是一回事,自己有無決心變革是另一回事。俄國軍事歷史學家科茲洛夫2月發表文章指出,2021年7月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簽署兩部重要法律:《關於國家抵抗原則法》和《烏克蘭武裝力量員額法》。澤倫斯基說,這兩部法律將推動特種部隊開展抵抗運動,使其能夠吸收新的專業人員壯大特戰隊伍。尤其是《關於國家抵抗原則法》,規定一整套有關發展國土防衛和抵抗運動的重要措施,目的是建立全民抵抗訓練體系,抵抗區域除了在政府的控制區,也在敵人的佔領區。這就不難理解烏克蘭抗擊俄羅斯能持續至今的原因。

到目前爲止,還看不到臺灣防衛有類似烏克蘭的立法和相應的準備措施。美國援助臺灣是一回事,自己有無決心變革是另一回事,而後者往往決定前者的援助力度。(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