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暴跌無贏家!房地產泡沫崩塌有多恐怖?日本30年都沒緩過來!

2023年日本正式將“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名號讓出,全年GDP降到世界第四,並且從2024年第一季度來看,國民GDP依舊保持着下降趨勢。

然而與GDP相反,日本股市倒是很紅火,就連股神巴菲特都大手筆投資,無數日本股民紛紛跟投,甚至還在社交媒體上“哭天喊地”,感慨日本終於把“消失的30年”給熬過去了。

消失的30年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可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短期之內的經濟增幅甚至一度超過了美國。

1991年8月2日美國發動海灣戰爭,遠距離作戰所造成的巨大經濟消耗,險些讓國富力強的老美都撐不住了,好在日本二話不說,掏出了20億美元進行援助。

那可是1991年啊,當時的錢可比現在值錢多了。

後來老布什爲了答謝,給予了日本最高等級的外事訪問。沒想到這次訪問居然還出現了名場面,一道日式生魚片引發了老布什的應激反應,要不是日本首相扶了一把,老布什險些直接從椅子上摔下去了,當時日本媒體是怎麼說的呢?

美國倒下了,是日本扶住了它。

經濟繁榮就是底氣足,可是日本的繁榮似乎有些過於急於求成了。

日本政府爲了進一步刺激經濟,對貨幣借貸採取了極其寬鬆的政策,致使很多人明明沒錢,還跑到銀行借款再將錢投在房地產身上。

他們這麼折騰,難道是因爲剛需嗎?當然不是,因爲日本的房價漲得實在太瘋了。

久而久之日本房地產的畫風逐漸變得與衆不同,房價一路狂飆,但是卻基本不會在市場上流通,而不流通,對於那些借貸買房的人來說,就意味着沒有收入,銀行手裡的死賬和不良貸款就是這樣產生的。

所以說當時的日本房地產確實實現了平地起高樓,但是這座高樓是搭建在泡沫地基上的。

房價瘋漲,那不買房不就行了嗎?

事情哪有那麼簡單啊!中國有句老話“破人財路,無異於殺人父母”,對於一些投機者來說,不讓他們買房,簡直比殺了他們還難受。

至於那些不買房的老百姓,生活條件也好不到哪兒去,因爲房價上漲,必然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比如說房屋成交價上漲,就會影響到民用住宅和商用店鋪的租金,而商用店鋪的租金優惠折算到成本里,體現在物價上。

然而有一點,大家應該深有體會,物價上漲並不意味着咱們的工資也會往上漲,更何況孩子總會長大,年輕人總會組建家庭,穩定的住房,或早或晚都是老百姓們需要面對的剛需。

當然日本的房價並沒有堅持到一個幼童走向成年,最先倒下的是死賬爛賬拖倒的小型放貸企業,不用還賬了不是好事嗎?爲什麼是災難的開始呢?

因爲下崗浪潮正式襲來了,建築產業和建築業在請客之間崩塌,前一天還蒸蒸日上,第二天就送人給自由市場,而隨着越來越多的人沒有了穩定收入,銀行就出現了更多的死賬爛賬。

惡性循環之下,金融體系連帶着房地產市場在頃刻之間崩塌,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人爲災難終於降臨了。

很多人在房價高點入市,花着最多的錢,享受的最低的利率,還得慢慢悠悠地還賬好幾十年,利息加起來都夠再買一兩套房產了。

人均可支配收入少了,自然也就沒什麼精力搞娛樂消遣,線下娛樂項目進入萎縮期,足不出戶的消遣反而變得紅火起來,構成了如今的日本社會體系。

日本房價暴跌後,也曾有人樂觀地認爲,這只是短時間內的萎靡,經過一段時間的復甦,日本經濟會重新迎來振奮的那一天。

事實證明這個“一段時間”似乎有些太久了,甚至可以說“短時間的萎靡”已經影響到了日本在“高速公路”上的發展。

房地產崩盤是如雪崩,但是想要將“雪花”積累到如此高的“厚度”,也是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難道說日本政府就沒有想過救市嗎?

他們當然想過,20世紀八90年代猶太資本強勢金融市場,爲了穩定各國現金流,全球各國正式進入加息時代,日本政府也沒有想搞標新立異的念頭。

接觸過房貸的朋友們可能知道,銀行加息,房貸的利率也會跟着漲,這就導致原本就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投資者,現在還債還得更加艱難了。

最恐怖的是眼見還的錢越來越多,房價確實越來越低了。

咱們可以做一個比方,花了百來萬買了一套房,還貸30年,基本上就是還到退休了,日子都已經這麼難了,每個月還貸的金額還在漲。

而這個時候你的鄰居出現了,他以打骨折的價格購買了和你面積佈局一模一樣的房子,就問你生不生氣吧!

如果說早期房地產入市的人賠了個底朝天,那麼在房地產泡沫崩塌後買房的人,是不是就賺翻了呢?他們是不是這場金融危機中的倖存者呢?

他們或許還能算得上是倖存者,但是絕對算不上贏家,因爲房地產泡沫造成的是一系列的連鎖影響,這種影響最後也會反饋到企業的收益以及員工的工資身上。

房價有可能降了,但是工資也一定少了,這還得是非常理想的狀況之下,很大概率企業收益出問題,老闆就直接宣告破產了,反正那個時候破產的公司也不止一個兩個。

政府也好,企業也好,銀行也好,哪怕是那些手裡有點閒錢或者是沒有閒錢的個人投資者,他們都沒有從房價暴跌中嚐到甜頭。

每平方米降個幾百塊,去除一些虛高值也就可以了,骨折式降價還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