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熟悉的陌生人!臺大研究團隊揭「生活圈防疫」勝過封城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臺北捷運將強制民衆戴口罩,違者勸導開罰。(圖/記者林敬旻攝)
隨着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持續上升,「臺灣會不會封城」備受民衆關注。對此,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公佈的最新研究發現,全面封城並不是最好的防疫做法,應該採取「生活圈防疫區」,阻斷藉由交通和社交的傳播途徑,不僅可以降低感染人數,更能延緩疫情擴散。
民衆日常生活中會遇到不少陌生人,雖然不認識,卻保持規律又緊密的連結。沙克爾頓計劃博士後研究員郭飛鷹向《東森新聞》表示,這個在文獻上,他們叫熟悉的陌生人,就是你常常跟這些人接觸,所以就算你不認識他,你也很容易把疾病傳染給他。
▼ 沙克爾頓計劃博士後研究員郭飛鷹。(圖/東森新聞)
人口移動具有規律性,日常活動範圍內,有些地點幾乎天天都會去。研究團隊針對人都有相同的特性,從交通、辦公地點和住家生活圈,利用新型流感傳播係數,模擬出新冠肺炎擴散情況下,大臺北地區松山機場淪陷時,哪種封閉隔離,會是最有效的方式。
郭飛鷹指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用,生活圈的方式來區分。模擬疫情爆發且在沒有任何防疫措施情況下,全市封城對比部分封鎖,像是北京社區封閉管理,還是團隊設計採取生活防疫區的管制,對此研究結果顯示,在30天內生活防疫區封鎖,不僅能延緩大爆發的時間,還能減少感染的比例。
從軌跡範圍劃出防疫生活圈,研究團隊不建議採取大規模封城做法,因爲在分析武漢封城後,原本主要的交通網絡往返武漢的班次明顯變少,可是周邊城市交通量卻增加,反而讓替代城市成爲疫情高風險區。如果以人流活動範圍,或是利用城市裡地形、地物和交通主要幹道,來封鎖成爲防疫生活圈,在相同天數裡能延緩病毒擴散,也能爲防疫工作爭取更多時間。